自然茶聊第32集:我在欧洲建中国园林

主讲/王洪波 书记员/ 三三

茶聊时间:2018年2月3日 14:00-17:00
茶聊地点: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科学普及出版社
参加会员:空错 年高 木通 nature111 王寰 王东 小鸥 纭七柒 噪音 小婷 罗心宇 散木 风神 digitalelf 三三 赵慧娟 小靖 斩月 张鑫 高宇 羊肉甩饼 细瓜

第32期自然茶聊如期举行,这是新春前的最后一期,让人格外期待。田野调查专家王洪波老师分享“我在欧洲建中国园林”,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特别样本。王老师为大家讲述在欧洲修建第一座中国式园林的经历,除了分享中国园林在欧洲引起的美学震撼,更多的还是背后的文化,从中西园林的差异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交汇。另一位到访嘉宾则是新媒体的一匹新锐——耿华军,以及他创始与运营的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如果说“星球研究所”的异军突起让人瞠目,那么背后的认真执着以及不断创新更让与会者唏嘘。

 wpsE6C1.tmp
wps817.tmp

罗心宇跨界主持开场。尽管自嘲主持人由美女变野兽,他还是十分细心地对第31期茶聊内容进行了整理回顾。王老师阐释了自己在近600个县域留下过足迹的主要工作意义——复兴地方传统文化。

wpsFAB0.tmp
分享会之前,大家开展了必要的现场预热

一、 我在欧洲建中国园林

王洪波老师的分享,从他2010年前后于波兰讲学的经历开始,由对欧洲人茶歇习惯的观察,讲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沉寂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复兴。随即结合青海的雨祭、腊祭和以东汉墓刻图案为主题的民间剪纸等田野调查成果,讲述古代中华文明的源流,指出民间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主脉。话题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延伸发散,每个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的课题,在现场也引得一阵阵兴奋的讨论。然而时间有限,尽管众人跑题跑得不亦乐乎,分享还是在空错的提醒下回归了主题。

wpsFAD0.tmp
wpsFAD1.tmp
王洪波老师在现场的纵横捭阖

中国与欧洲园林审美差异。欧洲园林类型的主要包括对植物自然生长状态不加限制的英式园林、注重排布与修剪的法式园林以及不拘一格的混合式园林(其中,德、意两国的园林是台式园林,大多依坡而建,在规划上偏法式)。

wpsFAE2.tmp

东方元素又是如何渐渐渗入西方园林的,王老师娓娓道来。

欧洲人对建造东方园林最早的灵感则源自于18世纪的瓷器彩绘,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实际上那些由西方人修建的东方园林往往不伦不类。由此,王老师就东西方园林在空间和规划上的差异进行了具体阐述。中国园林讲究小空间,个体可以放大到环境中;欧洲则讲大空间,人在园林空间中微不足道。西方园林以中线上的大型宫殿为园林的统率,东方园林则更多地是以小而多的建筑为点缀,分割画面。西方园林中以华沙新堡为例:从城堡的制高点上看去,园林以城堡为中心,各处均规划整齐;而东方的颐和园尽管规划有中轴线,但鲜少直线,且政治建筑也并不存在于几何中轴线上。由此,细化到对皇家园林而言,西方园林强调皇权,东方园林则强调天人合一。此前,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使得中国园林并未走向国际,而兼容了西方制式与东方建筑的日本园林,则一度在欧洲盛行。如何让中国园林原汁原味地融入西方园林环境,则成为了王老师在欧洲建中国园林过程中思考的主题。

说起在欧洲建中国园林,还得缘起于2012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访问波兰时波兰国王的提议,建筑地点就在波兰瓦津基皇家园林。而实际上,这座皇家园林(同时也是波兰国家级博物馆)早在两百年前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仍藏有讲述广州开埠十三行的中国油画。

wpsFAE3.tmp
2012年4月25日下午,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波兰总理在瓦津基中国大道上漫步

当然,在这不寻常的工作之旅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点滴,比方说如何与园区内大量的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等。

wpsFAE4.tmp

项目初始阶段,如何花少钱办大事也是中方必须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中方顾问,王洪波老师提出了建造山墙隔绝空间的方案,并最终确定在这座中国园林中使用水榭、亭(六角亭)和石桥的元素,点缀以石狮子和汉白玉宫灯。

wpsFAE5.tmp
wpsFAE6.tmp

预先构件是中国建筑的特点,工程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了备料之上。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原木经破材、预组装、刷涂地仗,坯料(传统上使用灰瓦,但是欧洲甲方选择了琉璃瓦)经土瓦烧制、上釉、再次烧制,石材经切割打磨,变成了园中亭、榭、石桥的组件。这其中,王老师还对木工娴熟的技艺进行了描述:来自河北易县的木工师傅们仅对木料做简单标记,凭借脑海中的图纸和营造口诀,便能精准选材、定位。

wpsFAE7.tmp
wpsFAF7.tmp
wpsFAF8.tmp

材料经集装箱运送至华沙,施工队的工人们也踏上了波兰这片新奇陌生的土地,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建筑工程。材料配置妥当后,实际的构建过程就如同拼搭积木,效率极高。工人们一天便可以给建筑立柱、三天就能上梁,一个半月建完主体建筑的速度也令欧洲人目瞪口呆。后期经贴瓦、贴画、椽头贴金等装饰工作,一座开放式的中国园林在瓦津基皇家园林中竣工落成。尽管山、林木与湖泊的位置早已由波方规划好,但中国的三座建筑意境恰好都是“空“,与环境形成了和谐巧妙的美感。而王老师别具匠心放在小桥前的两个宫灯,制造出移步换景的趣味,更给当地博物馆的馆长留下了深深的美学震撼。

分享的最后,王老师真挚地讲到,要客观认识中国园林的好,去思考在西方文化中嵌入中国文化的课题。

最后要补充的是,王老师让这块“边角料”也漂洋过海来到了北京的自然茶聊现场,它的意义可不小哦。

wpsFAF9.tmp

二、耿华军和他的星球研究所

下半场的正式分享前,空错对耿华君和他的团队进行了简要介绍,称赞他们是在以严谨的态度做真正的科普。

作为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耿华君首先从大家关心的星球研究所的发展,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成果。作为一个地理主题的公众号,目前星球研究所文章的平均阅读达到了50万,并且出现了如“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九寨沟会消失吗?”“什么是中国?”等多篇阅读量200万+的爆文。尽管平均约每10天一篇的更新速度并不快,但凭借优质的内容,星球研究所还是在1年时间里实现了关注量从2000到61万的飞跃。不仅收获了一大群忠诚度高的用户,也获得了不少奖励与荣誉。

而这样一个在地理科普层面上做得风生水起的人,却并非科班出身。先后从事过编辑和房地产广告领域工作的耿华君,在3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爱好,并着手寻找可以毕生耕耘的工作。在研习了逾1000个公众号之后,他毅然创办了自己的“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的自我定位不是纯粹传递知识,而是传递有价值观的内容。自2016年9月第一篇文章面世,到同年11月“珠峰“一文爆红网络后,自知地理科普相对冷门,他的团队决定将这个公众号走商业化的路子。耿华君怀揣着这样的愿望:要让做科普的人体面地生存。之后,他们的团队顺利获得了融资。

总结星球研究所成功的经验,耿华君认为广泛的用户关注度主要来源于当前优质地理内容的极度稀缺。而在工作的摸索中,他也逐渐发现身边并非没有喜欢地理的人,只是这群人需要一个触发点。

而星球研究所受欢迎的秘诀,在耿华君看来,只有“认真“二字。知易行难,这简单的方法论背后,是每一篇文章出炉前超过百万字的文献阅读与参考,是精益求精到200:1的图片甄选。

在交流阶段,大家围绕星球研究所与摄影师的合作模式、如何定义地理科普领域的稀缺资源、如何与国家地理差异化竞争、公众号成长过程中的不成功选题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耿华君也结合星球研究所当前的工作和以往所做的尝试给予了解答。他说,星球研究所做的是“翻译”的工作,是把专业的内容引向大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尝试、小结、建立新的判断,也通过招募自来不同领域的伙伴、增加视频文章等方式探索内容和形式的扩充。

三、小结与展望

无论是在欧洲建中国园林,还是在地理科普的路上追求极致,都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而人为什么爱探索?(以下部分引述空错的话)答案是在于建立联系。这是生物体在生理上的潜在需求。而在认知的过程中,无论是要做成一件事还是增长新知,都需要打开自我,联系地去认识、去学习。

分享会间隙,第32期自然茶聊也开展了自己的常规特色项目,即愉快的自然物交换。值新春到来,自然茶聊也需要有新年规划,同时大家也得共同探讨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

wps2748.tmp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