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月季,还是玫瑰?

手头有一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玫瑰圣经》,是比利时植物学家雷杜德(Pierre-Joseph Redouté,1759—1840)所绘的图谱。其实按照植物学上的分类,书名译成《蔷薇图谱》更为妥当。而要厘清这个问题,先从蔷薇、月季与玫瑰的区别说起。

雷杜德所绘Les Roses的扉页

这三种都是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在《本草纲目》中,蔷薇被称作墙蘼,李時珍认为这是因为“此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故名墙蘼”。指出蔷薇作为蔓性藤本植物,有着援墙而生的特点。

《中国植物志》中,把《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提到的蔷薇定名为野蔷薇,并描述其特征为攀援灌木,小叶5—9片,花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

野蔷薇

野蔷薇的拉丁文名为Rosa multiflora,直译为多花蔷薇,比起月季和玫瑰,更加有一种“花小而繁”的观感。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里提到的玉堂春、十姊妹皆见载于《中国植物志》,为野蔷薇的重瓣变种。

月季又名月月红,《小山画谱》中描述为:“月月红花似蔷薇,叶五出,着花处或三出,花色粉红,每月花开,又谓月季花。”从中可见邹一桂观察植物的细致程度,他不仅指出了月季“每月花开”这个有别于蔷薇、玫瑰每年花开仅一季的特点,且注意到了月季小叶为3至5片,这与《中国植物志》中月季“小叶3—5,稀7” 的记载完全一致。

月季的英文名为China rose,直译为中国蔷薇。在雷杜德的书里,则称之为Rosa indica(印度蔷薇),以及Rosier du Bengale(孟加拉蔷薇),这是因为月季最早是由东印度公司运送至欧洲的。1786年,荷兰植物学家雅坎(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1727—1817)把月季定名为Rosa chinensis,chinensis表示产于中国,这个学名一直沿用至今。自18世纪传入欧洲后,月季以其花期长的优点,被欧洲园艺学家杂交出了现代月季(Rosa hybrida),花店里出售的“玫瑰”鲜切花,实际上都是现代月季。

月季

真正的玫瑰,据《中国植物志》,原产我国以及日、韩一带。与攀援灌木的蔷薇不同,玫瑰是直立灌木,茎杆粗壮。玫瑰小叶5—9枚,叶脉下陷,有皱褶——这正是玫瑰的特点之一,其拉丁名Rosa rugosa中的种名rugosa,就是指多皱的。余叔勋的《月季》一书提到:“欧美育种家认为,玫瑰的后代与其他蔷薇类很容易区别。其特点:一是茎上密生刚毛和直刺;一是叶表面叶脉深陷和布满皱纹,还有果实扁球形。”

玫瑰

就我自己的观感,玫瑰与月季的不同,除了外形上的差别之外,更在于香气。上海植物园种有一丛红玫瑰,有一年去的时候正逢花期,香味极馥郁,隔开相当的距离就能感觉到空气里的甜香,那是非常饱满醇正的香气。而一般月季的香味就淡很多,要凑近才能闻到。

小时候曾经在苏州买到过很好吃的玫瑰酱,一打开瓶子就花香四溢。也陆续买过两种其他产地的玫瑰酱,一种以平阴玫瑰为原料,似乎麦芽糖放得太多,味道偏甜了一点;一种以云南玫瑰为原料,却有着丝丝酸涩的口感,总不似记忆中的味道。后来尝试拿花市里买的红色月季花瓣和白砂糖在研钵里捣碎,自制玫瑰酱。虽然花瓣捣碎之后颜色红艳可爱,但是尝起来一点也不香。在植物园看到真正的红玫瑰时,一下子就想起自制玫瑰酱的失败,觉得玫瑰的花香,果然不是用月季可以代替的。玫瑰大多用作食品和精油的原料,市面上除了茶叶店里泡茶的干玫瑰花,此外绝少见到。《长物志》里说玫瑰“宜充食品,不宜簪带”,古来便是如此。

因此这三种花的不同之处,大致总结下来,蔷薇有着攀援的特点,花小而繁,小叶5-9片;月季和玫瑰都是直立灌木,其中月季花期最长,每月都开花;玫瑰小叶数较月季为多,且叶面皱褶,香气最为突出。这是传统意义上蔷薇、月季和玫瑰的区别,此后随着园艺上的芽变和杂交,又产生了杂种茶香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等新的品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汉译欧洲文学作品中的“玫瑰”,应该翻译成“蔷薇”才对,因为只有作为属名的蔷薇才能涵盖这三种植物。然而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来看,固然蔷薇可以涵盖所有的蔷薇属植物,但在传统汉语的概念里,蔷薇被认为特指花朵小而柔弱的野蔷薇,而非花大且艳的月季或玫瑰。此外在约定俗成的用法中,“玫瑰”这个名词在中文里已经被赋予了表达爱情的涵义,这也对应西人赠女子以“rose”,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翻译成蔷薇或者月季,反而失了这一层意味。语言的有趣,就在于词意的范围是随着人的使用而不断变化的,这是活语言才拥有的可贵之处。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植物类的专门书籍(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雷杜德的植物图谱),需要严谨区分蔷薇的各个品种,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个词迻译成玫瑰亦未尝不可。

念书的时候,二外选了法语。偶然听到听国王歌手合唱团(The King’s Singers)唱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考斯特雷(Guillaume Costeley)作曲、以龙萨(Pierre de Ronsard)的诗作为歌词的歌谣“Mignonne,allons voir si la rose”,曲子非常美,听的时候心里一动,想要把这首曲子翻译下来,当做自己的课后练习。而应该翻译成蔷薇、月季还是玫瑰,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在斟酌的问题。龙萨是法国七星诗社的代表诗人,国内尚未有他的汉译诗集出版,只有最著名的几首作品偶见翻译。当年不自量力地尝试翻译了一首,姑且附在文末,这是写下这篇小文的缘起,也是对于这个翻译的问题,一直寻求的答案。

      À CASSANDRE 致卡桑德拉

Mignonne, allons voir si la rose 美人,且去看看那玫瑰花,

Qui ce matin avait déclose 在这早晨初露芳华。

Sa robe de pourpre au soleil, 红裙似的花瓣辉映着阳光,

A point perdu cette vesprée 等夜晚来临,这花可还能如此娇艳?

Les plis de sa robe pourprée, 她此刻的裙瓣绛染,

Et son teint au vôtre pareil. 这般鲜妍,正如您的新妆。

Las ! voyez comme en peu d’espace, 哎呀!只需刹那,

Mignonne, elle a dessus la place 美人啊,您再看那朵花,

Las! las! ses beautés laissé choir ! 花瓣凋零,瞬息即逝。

Ô vraiment marâtre Nature, 后母般无情的自然,让人悲哀。

Puis qu’une telle fleur ne dure 美好的时光无法等待,

Que du matin jusques au soir ! 青春如此短暂,只在朝夕。

Donc, si vous me croyez, mignonne, 请相信我,亲爱的人,

Tandis que vôtre âge fleuronne 要珍惜这锦绣芳辰。

En sa plus verte nouveauté, 趁着这韶华,尽展欢颜,

Cueillez, cueillez votre jeunesse : 青春的岁月匆匆而过,

Comme à cette fleur la vieillesse 时光的痕迹将留在每个角落,

Fera ternir votre beauté. 如同这朵玫瑰的凋残。

诗的韵脚为aabccb,共三节。我总是在想,这不仅仅是一首及时行乐的诗,字里行间有一种叹息的口吻,以及悲哀的注视。

龙萨贵族出身,擅以玫瑰入诗,所作的情诗最出名的就是这首。有一种藤本月季,rose Pierre de Ronsard,国内译成龙沙宝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 -

1 条评论

  1. 冷冷(2015年08月29日):

    我看图中的玫瑰 花瓣只有一层,这个是不是重要的区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