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关沟片区

文|蒲叶

此次出发前,原计划从南口出发到八达岭,全程预计十几公里路程,最终一日自然探索的结果以走访了南口城、南口清真寺、李公墓、孙公墓、雪山遗址结束。全程不追求速度,效率,只在意当下的探索认知,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在玩乐中了解更多。全程的游览路径如下图(未画出雪山村的雪山遗址)。

clip_image002
游览路径图(图/蒲叶)

在出发前,群里的小伙伴已经就要去的目的地搜索的很多的资料分享在群里,让我们在去之前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参观,这样我们参观的视角、侧重点都会不一样。

clip_image004
南口村遗迹分布图((图/蒲叶)

南口清真寺

南口清真寺是我们到达的第一站,南口清真寺外观是中国古庙宇的形式,规模不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据材料介绍,南口清真寺起建于元代,清朝光绪年间进行了修缮,后来多有残破、坍塌。2003年被确立为昌平区区级保护文物,2005年区财政拨款4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 2007年又进行了修缮。我们去看的时候正在进行修缮,并不对外开放。

由于好奇北京的清真寺及回族的来源,因此回去查询一下资料对回族的来源和清真寺的布局有一定了解,下面简短的总结一下;

北京回族的来源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随着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于唐朝传入中国。元朝时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穆斯林随着西征蒙古军队进入中原地区征讨南宋,南宋平定后,大量穆斯林在中原扎根。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小聚居、大分散”的形式也初步形成。清真寺也大量建设,但清真寺已不是原来的阿拉伯风格,而是在吸收了古建筑的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穆斯林因善于经商,南口又是西北面进入北京的重要通道,因此大多数的穆斯林沿商道分布,在清代之前北京城内部有许多穆斯林居住,但清朝后由于害怕穆斯林族群集聚形成政治力量,因此对他们采取打压的政策,将内城的穆斯林全部赶往郊外。因此在北京的郊区有许多穆斯林,也相应的建设有清真寺。

清真寺布局形式

清真寺作为穆斯林内部日常生活的主要组城部分,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主要道路,一般是聚落中最高的建筑。

清真寺原本的形式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布局方式,形成了纵轴式、对称布局,以院落来组织建筑单体,建筑单体上也开始采用木构架体系。

clip_image006
南口清真寺平面图(图/蒲叶)

南口清真寺座西朝东,前后两院,前院大体以绿化种植为主,后院为主院,北有讲堂殿,南讲堂现在只有根基存在,大殿三间,进深二间,后有瑶亭、望月楼。望月楼虽不高大雄伟,但墙面有弧形窗户的雕饰。殿前有由光绪年间重修清真寺时,麻兆庆撰文残碑一块,不是很清晰。

什么清真寺大殿与周边普通民居的朝向不同呢?之前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查资料才知道清真寺的礼拜大殿都是朝西,是朝向穆斯林教会的发源地——麦加。广大信徒都朝着麦加方向朝拜。虽然建筑的外观形式已经见不到穹顶的形式,但在礼拜堂的内部,却采用穹顶的形式,也是原有元素的融合。

clip_image008
南口清真寺后窑殿和望月楼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南口清真寺礼拜大殿
clip_image014
礼拜堂内部

古代以吻兽数量作为区分建筑等级的方式之一,数量越多代表建筑的等级越高。故宫太和殿等级最高有10只。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走兽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数了下南口清真寺大殿的走兽数量是四,但四只完全一样,显然现在的南口清真寺的走兽未按照古代的规定来修建。

clip_image016
南口清真寺吻兽
clip_image018
故宫太和殿吻兽

南口城

参观的第二站是南口城,南口城在昌平城西10公里,燕山与军都山连接处,因这里拥有著名的居庸关而叫关沟,南口城因位于关沟峡谷南端而得名,南口是从西北进入北京的必经之路,出南口后地势开始抬升,因特殊的位置和地形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有“北方有事,南口必先受兵”的精辟论断。

clip_image020
关沟片区地形(图/空错)

南口本地话道“先有南口村,后有南口城,再有南口镇”,南口村也叫小南口,可以说是南口的源起之地。南口成村距今至少也有1500多年,南口城从明永乐二年建造算起,有600余年的历史,南口镇也叫大南口是在近代京张铁路通车后,以南口火车站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距今也有百年历史。

我们此行到达南口村也就是所谓的小南口。出发前空错在群里分享了南口战役日军进南口城的路线,到达南口村后,空错带领着我们一行人,以日军进入南口城的路线试图找寻曾经的历史。现在的南口城褪去了曾经的繁华,只剩下南口城的南城门、部分南城墙和照壁。

clip_image022
clip_image024
日军进南口城路线
clip_image026
clip_image028
修缮前的南口城南门(图片来源
clip_image030
修缮后的南口城南门(图片来源
clip_image032
维修缮前南城外门照壁(图片来源
clip_image034
修缮后南城外门照壁(图/蒲叶)

现场观看经过修缮的城门,城墙拱券,还能明显看出原本建造时的材料, 但外官主体面貌是由现代的材料修建而成,全新的东西看上去总也缺少点历史的感觉,但遗憾这似乎是目前主要的遗迹修缮的方式。历史地位地位越不重要,对待遗迹的修缮方式也越粗放。记得曾经去日本的某个郊区的古城遗址,遗址基本完全保留原本存在的样子,仅加建了配套服务设施,地处郊区却交通便利,整个自然环境展现出荒野的美,身处其中会有瞬间被拉回历史的感觉。其中古城的解说设施、志愿者服务非常完善。感叹我们的全民参与保护之路还很长远。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南口有一个叫《南口记忆》的网络平台,根据不同的专题记录分享南口的历史, 甚至还在2015年10月成立了“南口记忆”展览室,收藏了一百余件藏品,均为已近消失的各种老物件。展馆于周末及节假日免费对公众开放。去之前未能深入的搜索资料,遗憾错过了。

在平台上搜索到了100年前南口城照片与如今照片对比,无限感慨历史的变化呀,照片真的是真实记录历史的方式。这种新老照片的对比让我想起了植物研究者印开蒲重走植物猎人威尔逊在当年在湖北川南片一带寻找植物时的足迹,寻找威尔逊拍摄的老照片的视角并拍摄如今的场景,对比今夕自然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关注。也突然有一个想法每次在出发去游览一个地方之前事先搜索老照片,在到现场根据老照片视角拍摄如今的场景。今夕对比照片,感受历史的变化。通过照片关心历史、传播历史、理解历史。让大众对历史了解的加深,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才更有可能变为自发行为,遗迹的保护之路才能走的更顺利和长远,文化也才能更源远流长。

clip_image036
南口城100年前与如今的对比图

孙公墓

游览第三站是孙公墓,位于南口镇东园村,孙公为明代镇守居庸关的将领,生前终于职守,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深受拥戴。死后葬在东园村,并在墓前立碑,建石牌坊一座,房名为孙公先茔,现存石刻及石牌一座。由于修建京张铁路,墓地石牌坊于1905年修建京张铁路迁至铁路以东十米。2013年照片中红色箭头标识的石牌坊部件还存在,此次去已经不复存在。

clip_image038
clip_image040
孙公墓前后对比图(图/大槐树,空错)

李公墓

游览第四站李公墓地位于南口镇南口村东,京张公路西侧,墓主人生前为明代中期宫中太监,才华出众,在朝廷供事多年,死后,厚葬与此,该墓清朝年间及民国初年两次被盗,现存墓前石望柱。石门、石牌坊石雕刻。

clip_image042
李公墓(图/空错)

雪山遗址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雪山村,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据说考古队曾经在此挖掘过,我们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希望挖到古代零星碎片(建筑或是陶片)。空错他们一行准备了完善的挖掘工具,在现在已是农田的遗址上,如大海找针一般在地面细细寻找不肯错过一处。我是第一次见这种情形,真为他们的为找石的热情和执着深深打动。

大概到了下午5点的样子,我们结束了行程。在这一路的行程中,关沟两边的山体为活着老师为我们讲解岩石的相关知识提供了天然样板,关注地质的人总也低头寻找着脚下的石头,同行的人时不时捡起自认为特别的石头询问队里的专业人士,“它是什么岩石?”等相关问。关注植物的人在关注这周边的植物,研究水文的也关注着水源。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关注不同的点,相互的分享却丰富了更多的领域知识,增加了观赏事物的视角,使得目之所及花草树木、地理天文都是成为关注的对象,因为关注的范围变广了看到的景观与以往有所不同。深深为他们这群为爱好展现出的专注和热情人儿感动,他们更加证明了空错常说的“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想起自己以往毫无目的的瞎玩,感觉错过了很多的美好,有幸遇见这群人,也决心改变了以后游玩的方式——必须有目的玩。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