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是什么?阿蒙谈博物学

我很喜欢自然笔记最初参与者这个说法,因为我们这个组织从创立到运行至今,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付出很多。自然笔记成立于2010年初,一开始我和豆瓣网上认识的几位朋友:空错、马二、炸鱼(豆瓣id)等一起创建的小组织,目的在于为普通大众介绍博物学知识。正如自然笔记的宗旨所述:秉承博物精神,开创科学新风。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认识和理解自然文化开辟新途径。知行合一是我们的原则。正是这个愿望,我们创建了我们的小网站:http://www.365geo.com,同时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虽然很多朋友并不是最早加入我们这个小组,但是他们的愿望与我们相同,同时也为了这个组织有很大贡献。如今的自然笔记,已经拥有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几个固定线上线下活动,拥有会员近千人。

1.说说你对博物和博物学的认识

说到博物,可以说是一个挺大的话题。“博物”这个词由来已久,在汉代的桓宽《盐铁论·杂论》里,博物这个词指的是“通晓众物”的意思。所以我对博物这个词的认识,就是与“博物”这个词最早的含义相契合的,也就是说,“博物”在我理解,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和博物这个词一样,博物学也是一个非常宽大的范围,“博物学”这个概念出现的也很早,公元一世纪左右,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所写就的《博物志》便开始记录了人类对自然的最初认知。如果就我的理解,博物学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以及周遭事物的最初的认知,它涵盖了生活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博物学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人类对世界混沌的认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在历史长河里逐渐分化出了各种专业学科,天文、地里、生物、气象等等,甚至包括我们人类自己的很多学科,于是博物学在现在已经没落,它已经不是我们现在非常需要的古老学问了。

但是博物学并不是真的应该没落,它作为人类启蒙阶段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对于人类这个整体而言,博物和博物学已经没落,而对于我们如今而言,这种方式逐渐由整体转向了个人,它已经变成我们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认识世界的途径。如果这么理解,如今博物和博物学的小热潮,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渴望认知和知晓这个奇妙世界好奇心的小小体现。

2.你认为博物和单纯的热爱自然、花鸟鱼虫有什么区别?

博物的概念虽然有点宽泛和庞杂,但是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时候,它其实非常具象,正如我前面一个问题说道的那样,博物对于如今的我们,最根本就是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渴望,那么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对这个周遭世界认知的范围就非常具象化了。从这个点来看,我们喜欢花鸟鱼虫,其实就是对我们所喜欢的方向有认知渴望。这种单纯的热爱,本来就是一种博物热情,虽然它还算不上对“周遭”的知晓,但是它已经是我们对这个“周遭”认知的开始。于是单纯的喜欢自然和花鸟鱼虫,它其实就是我们对周围生活事物的兴趣,对博物产生兴趣的一个有效开端。

3.你是怎么从对自然、花鸟鱼虫感兴趣,发展成研究博物的?

4.你最感兴趣的博物学的分支(是蔬菜吗)?为什么?

如果严格的来讲,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研究博物的人,因为博物学的广泛涉猎,我还远远达不到。如果就我个人所能感兴趣以及涉及的方向,那就是植物和自然生态,以及它们的发展历史,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是从对简单事物的喜欢开始的。我最初对周围的开花植物感兴趣,因为目之所及,不同的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植物在开花,它们的样子、颜色也千差万别,这就给我一个想要识别的愿望。这种兴趣是驱使我对它们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每一种事物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在我看来非常有趣的东西,就植物而言,花的千差万别,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物种多样性就能搪塞过去的,这种差异其实是和植物们传宗接代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关系不但与植物本身有关系,它还和它生活环境中的昆虫、气候等其他事物有密切关系,于是这个兴趣就逐渐变成了探究的爱好。这种爱好驱使着我需要了解和知晓更多的东西,这种连锁反应也就是证明了博物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其实除了植物之外,我对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比如昆虫、物候、天文气象、地理地质、历史、建筑雕塑都非常喜欢。

5.你大概投入多少业余时间在博物中?都干些什么?很好奇你是主业是什么呢?

6.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这些方面的知识的?

我的工作是在大学做财务。或许我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更多时间来发展我的兴趣,其实当一个人对很多东西有兴趣的时候,他自己都会让拿出时间来贡献给他的爱好,我就是如此。想要了解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阅读总是走在最先的位置。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坐着、站着、走着来阅读。关于植物的书籍越来越多,很多植物图鉴和植物专业性图书也逐渐多了起来。其次是观察,很多植物都在我们周围,上班下班路上看到,工作环境里看到的,休息出门游玩所见,或者闲暇时的网络浏览都会让我们看到很多植物。而且网络的快捷,很多植物图片我们也可以接触到,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审美的人们所拍摄的植物美图,都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要认识他们的欲望。有了欲望和途径,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对于我,下班以后的空闲时间,我都可以用来查看这方面的资料,每天或许只有一个小时或者更短,都可以解决我们周遭看到的一两个问题。就这样积少成多吧,在量变达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兴趣就会从一个简单的认知进而发展出其他有趣的兴趣和想法。

7.博物学对你认识世界有什么影响?

8.接触博物的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认识这些对我来说,最大的快乐还是源自于好奇心被满足的快乐,虽然这种快乐很底层很基础,但是它是支持我一直向前走的动力之一。对周遭事物了解的越多,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很有趣的关系,那么我们之前认识的周遭就不再那么简单。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会是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不是有足够的阳光和土壤就会开花结果;原本经常听到的虫鸣,如今却很罕见,不是简单的因为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很多东西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对他们充分了解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另一个面孔,如此去摸索,这个世界也就另一面孔,甚至是另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样子。好奇心的驱使就会有了解和认知的欲望,这种动力,也是支持我向前走的动力之一。如果要问我知道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关注的事物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认知的体验,如果把这种体现叠加在生活上的时候,我们最初的目的大抵都是让生活变得更多彩,其实这个多彩不是那样简单,因为我们了解的东西越多,那么我们发现的乐趣也越多,这种乐趣才是超越越来越简单化生活给现代人带来的困惑和孤独吧。

9.是不是经常有人找你辨认动植物?

10.你做的图很好看,是爱好吗?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你就成为一个他们接触博物知识的一个途径。我非常乐于分享我的认知,虽然有些认知还不够成熟也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在我力求严谨的态度下,还是非常喜欢分享给他人。我在网络上制作的那些植物图片,正是有这种意图在里面。植物千变万化,有些天生质丽,有些却其貌不扬,它们这样的形态差异从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而存在,但是它们的美并不是就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用合理的目光去发现它们。我的植物图片就是处于这个目的来展示这些植物的美感,虽然我不是摄影师,甚至拍照的工具仅限于手机,但是我想传达的是这些植物在它们需要被注意的角度去观察它们,让它们原本的色彩和姿态展示给其他希望认知它们的人们。帮助别人辨识植物那是家常便饭,不过我想做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我更想做的是把那些不起眼的植物的美传达给其他人。

10.怎么想到出这样一本书?有什么契机吗?

关于我的书的契机,其实和我们所组织的自然笔记小组有很大关系。这套文章,最初是发在我们自然笔记小组自己的网站上的小稿子。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把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的事物展现它们有意思的一面。后来总结了一部分,并起名叫《菜根小话》发表在了果壳上。后来这一系列反响还不错的文章,被编辑发现,经过进一步的创作,才有了现在这本书。所以这本书能与大家见面,让我最要感谢的还是我们的自然笔记小组和出版社,因为他们是一个想法的开端和一个想法的结果。

11.书中你的主题是就在人们生活周边的蔬菜,不会觉得因为离生活太近而普通吗?

《时蔬小话》的主题就是蔬菜,就是我们最习见的那些吃的蔬菜。正因为它们太常见了,常见到我们对他们了如指掌了,我们认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再也不会更多的时候,我的书却讲了很多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知识,这种从熟知到“原来如此”的落差,才是我想要带给大家的。博物的美,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带我看到原本熟悉生活的另一面,我们的蔬菜也是这样,虽然我们对它们的味道了如指掌,但是它究竟从何而来,究竟是如何演变,如何走到我们餐桌,又如何具有何等的饮食含义和文化,这就是我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

12.你觉得书中收纳的蔬菜完整吗?如果不是,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收纳进去呢?

在《时蔬小话》中,收录了近60多种蔬菜,基本涵盖了市场上我们能见到的绿色蔬菜。常见到萝卜白菜,少见到秋葵葫芦,野菜时蔬也有涉猎,但是篇幅的限制,以及蔬菜这个概念的限定,有些蔬菜并未入选,比如分属“植物之香”芹菜、茴香、各色香草、葱姜蒜调味,以及分属“食之藿饭”的各种豆类、以及豆腐。这些并不是不能选入,而是条件有限,所以我的希望是在未来我还能继续完成对它们的故事的讲述,对它们由来进行“八卦”。

13.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怎样的?感受如何?5.完成花了多少时间?

这本书从策划到完成出版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和很多朋友对我都有很大帮助,尤其是自然笔记的小伙伴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也是让我能够完成这本书的动力之一。最早的《菜根小话》虽然它是这本书的雏形,但是如果就要把它作为一本图书出版,那是绝对不能的。为此,我和编辑以及很多朋友有过很多深度交流,甚至在完成过程中二次异稿,把之前拙劣的一稿推翻再组新稿,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积累,在我和编辑看来,无非是想用让更多的读者能轻松的读到我们能传达出来的严谨知识。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