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然笔记年会

自2015年12月第30期茶聊后,自然笔记除几个外地分部,北京线下活动几乎停滞,一停两年。这不是坏事,一辆车,即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如果前方是迷雾,打开车灯,看清前路;如果雾太大,迷了路,那就刹车,摊开地图,做好规划,一旦迷雾散去,加大马力前进!

静默的两年过去,是时候回首,总结、展望,想想如何在自然与人生的探索旅途中,越走越心动,越走越自由。2018年1月6日,自然笔记邀请新老朋友在自在博物书店举办2017年自然笔记年会。各路高手云集,讲述近几年经历,分享深切感悟。

自2015年12月第30期茶聊后,自然笔记除几个外地分部,北京线下活动几乎停滞,一停两年。这不是坏事,一辆车,即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如果前方是迷雾,打开车灯,看清前路;如果雾太大,迷了路,那就刹车,摊开地图,做好规划,一旦迷雾散去,加大马力前进!

静默的两年过去,是时候回首,总结、展望,想想如何在自然与人生的探索旅途中,越走越心动,越走越自由。2018年1月6日,自然笔记邀请新老朋友在自在博物书店举办2017年自然笔记年会。各路高手云集,讲述近几年经历,分享深切感悟。

老余 自然老编

老余的分享分出版和旅行两部分。

说到出版编书,随着博物热度的兴起,各类博物书籍纷纷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书籍中有博物绘画的,有关于花草介绍的,有关于生活趣味的,亦有自然观察和记录的。在新的时代,出版方向有其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老编辑,老余希望通过书籍让我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继而通过书籍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引导读者的口味;《探寻自然的秩序》《性、植物学和帝国》《林奈传》等都是从博物学史的角度回顾人类认识自然的片段;鸟类的观察也很有意思,梳理中国观鸟的发展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到将来为观鸟做些什么。《守望飞羽》、《鸟的感官》、《羽毛》就是这样一类书;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博物的对象,所以就有了《香港方物志》,期望它能激发出一些区域性的观察记录或文化历史记录,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我们和所在的土地连接起来,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在地球、在自然的位置。思辨是做出版的核心要素,博物不只是好玩,也不只是花花草草,认识它需要多视角,需要更多的人的参与。

说到旅行,2017年老余去了珠峰东坡,珠峰东坡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重点介绍过的五条沟之一,物种多样丰富,景致独特。这条沟是谁发现的,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过。网上的解答和当地人的回答各不相同,老余在维基百科上找到一个解答,他把维基上的文字翻译了过来,放在了豆瓣上,希望错误不再延续。同样,好多户外的徒步,只是走过,没有人想到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看到、采访到一点点建立起来。希望大家能多拍点植物、岩石和地貌,为这个地区的资料积累做出贡献。希望每个喜欢自然的人,能为那些通向自然的真实之路做点什么。

昂昂千里 爱戏剧爱古建的中亚行者

昂昂千里回顾的2017年的足迹,国内以石窟古建为主,国外以近东为主:伊朗、土耳其、约旦、黎巴嫩。昂昂对伊朗历史十分着迷,这次是第二次去,着重探访前伊斯兰时代的古迹,并获得很多新的感受和启示。中国以前做考古的,限于条件不方便出国,如今研究中国跟外来文化关系,周边国家都不太安全,只有伊朗最安全了,要抓紧时间多去。昂昂简要分享了2017年去埃兰、赫梯、纳巴泰、阿契美尼德、罗马、萨珊、安条克、亚美尼亚、倭马亚、突厥塞尔柱、蒙古伊儿汗国历史遗迹考察的经历。其中提到萨珊王朝的伟大文明对中国影响深远,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雕刻多有借鉴萨珊文明。他提到在旅行中体会到了文明的多样、连续与交流。历史是一团混沌,不分什么国别史、内亚史、中国史,虽然历史学家要整理出一个线索,但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行人为划分畛域容易让眼界变小,要打通这些,多跑多看,才能深刻理解古代到今天的世界。

板栗 科学教师

板栗是教育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平常负责教小朋友科学课。硕士在中科院植物所念的专业是植物分类,因此可以说祖师爷就是林奈老爷子了。同时,板栗也作为北京飞羽成员,经常参与飞羽组织的公益性观鸟活动,在一些城市公园带大家做一些基础的鸟类观察和认知。

布瓜 植物科普作家

可能源于对生命演化和本质、对科学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构的重新认识,布瓜2017年的心态发生明显变化,而新的认识会滋生新的观念,更新观念又反过来作用于她对植物、对大自然的认识。在此,布瓜向大家推荐《哥德尔、艾舍尔和巴赫》这本书,一本讨论逻辑、计算、意识、人工智能以及贯穿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奇妙的统一性的杰作。

大头蛇 原生鱼类爱好者

大头蛇,爱好身边土生土长的原生鱼类,关注城市水环境的变化。热衷于鱼类摄影,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鱼类拍摄方法。近年来编写出版了《中国原生鱼第一辑》,正在编写《中国原生鱼第二辑》和《中国原生鱼-鰕虎鱼专辑》。

邓安庆 2017漫游世界的青年作家

2017年3月,安庆辞职了。想辞职的念头一直以来都有,但一直没有勇气这样做。自从大学毕业后,虽然换了不同的城市,做过不同的工作,但都是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同样的人,同样的事,连续十年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终于有一天:“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另外一种生活呢?”人生这几十年,不想这样毫无变化地过下去。从起心动念,到真正辞职,心里还是挣扎了很久:毕竟工作不错,收入很好,一旦辞职就要面对如何维持生活的问题。毕竟辞职不能光凭一时冲动,你必须要考虑到:有多少积蓄,要写多少稿子,如果家里出事了能不能支援,社保怎么办……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安庆决定提出辞呈。

辞完职,三月末飞了一万公里去库克,那是一个极小的国家,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四月份又去新西兰,找麦哥;六月末到七月初,去欧洲六个国家,游览了十二城市;八月份,跟朋友们去了伊朗,从德黑兰一路南下到设拉子,行程一千公里,走了二十天;十月份去了法国和意大利……好友开玩笑说:“真是有钱!全世界飞来飞去。”其实并无多少钱(规划合理的话,并不会花费太多,钱花完了大不了再挣,但我不想等到觉得挣够了再出去),而是要趁着还能走动的时候,多出去看看。虽然在旅行中,遇到了种种糗事,也有疲惫得只想逃离的时刻,可是都是值得的。当闭上眼睛,那些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事物,都会涌上心头,它让心灵空间变得宽广很多,心态上也日趋平和。而且,在旅行人结识了很多陌生的朋友,他们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董宗泽 化学老师

想要玩适合孩子们动手的小化学实验,请组织董老师做分享吧

丁明 冰冻圈和极地气象工作者

丁老师在2017年到访过南极半岛、罗布泊、北极和珠峰进行气象考察,在那里,他见证了数百头白鲸集体出游,也寻访了百多年前的古商船遗迹。丁老师以为:读不了万卷书,至少要行万里路,在自然、历史、文明的冲突和交汇中寻找真我。更多精彩,请期待丁老师的茶聊。

风暴云 游戏美术师

本职工作是一名游戏美术师,2015年接触博物绘画,开始学习彩铅、水彩等传统绘画方式,被植物画的细腻写实吸引,开始植物画的创作。2016年,为张巍巍老师《凝固的时空》一书绘制了原始昆虫复原图;2017年5月,有两幅作品《连翘》《大花杓兰》入选了世界植物大会植物画展;2017年下半年,为胡冬平老师的《甬城草木记》绘制了20幅插图;年底的时候,开始学习观鸟,并开始动笔画鸟,观鸟画鸟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不再只是喜鹊麻雀乌鸦了,原来身边还有这么多种鸟;绘画在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中,也能收获很多的乐趣。

自然之友植物组领队

自然之友植物组是环保组织,以贴近自然、观测自然为己任,以大众科普的形式关注环境问题。2015年以来,从北京走向全国,每年组织20次活动以上。2017年,组织了南植的公众科普,在自然保育方面:(1)今年对北京款冬的分布区进行调查,有了新的发现;(2)通过对槭叶铁线莲的历年保护宣传,与北京市公路局接洽,从担礼隧道清除外来入侵植物美国地锦开始,立牌推动社会重视;(3)2017年启动物候观测活动,旨在长期定点、分区对植物与物候的资料保存利用,推动公众来加入,利用大数据采集,达到人员负荷最小化。2017年还远赴香港、新疆、神农架、赤水、山西等地,了解红树林生态、北疆春花、神农架各种春兰、赤水的各种苦苣苔科植物,并在山西、神农架、新疆独库公路都观察到少量的款冬,对其分布和种群状态有一定掌握。

Digitalelf   北京动物园志愿者

北京动物园志愿者,曾在2015(二趾树懒)2016(金丝猴)2017(水禽湖)连续担任动物讲解工作3年,并参与动物保护,劝阻不文明行为,培训课程和参观活动等。希望有意向的朋友联系她参与志愿工作。

推荐好玩旅游目的地:

  1.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购票,标本十分精致
  2. 纽约高线公园,废弃的铁路艺术区,杂草丛生,可收集植物标本
  3. 纽约revolution store标本店,猎奇收藏
  4. 麻省牛顿区,可居住,生态自然环境非常好
  5. 北美各式各样的松鼠
慢慢 编辑

过去两年,侯慢慢常和女儿一起去大自然玩儿,去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玩儿,共同惊叹世界如此浩瀚而美妙,算是对自然笔记精神的践行吧。

新的一年,希望能有精力重新参加茶聊及线下的活动。对城市、河流、观鸟、冰川等都很感兴趣。对于面向小朋友的科学教育、博物科普也很期待。

2017年度感悟:人生没有捷径,很多事要硬着头皮上。

黄腹琉璃 英语教师

黄腹琉璃,本名周玮,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喜欢植物,亲近自然。六年前开始为“自然笔记”网站简投稿,并主持自然阅读第一期《瓦尔登湖》的读书会。2014年由老余责编,出版自然随笔集《怎样看到鹿》。2016年出版译作《怎样观察一朵花》,初次跨界翻译,从物种名称的查找锁定,深深体会到业余人士翻译植物学书籍的不易;但也有很多收获,通过翻译这本书,深入了解和掌握了28个科的植物特征。201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的一年中,邂逅了很多译作中出现的园艺植物,重瓣雪花莲,黑种草,欧洲银莲花,斑点疆南星,老鹳草,……,得见真身的一刻无比美妙。在英国还见到了不少自中国引入的珍稀花卉,如只产于西藏林芝的大花黄牡丹,竟是在邻居家老太太的花园里初次看到,感情非常复杂。想起有一本书叫《异域盛放》,作者Jane Kilpatrick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出身,但热衷园艺,尤喜中国植物。她追溯了17、18世纪英国人以各种正常非正常的手段引入中国植物的历史。

周老师倾慕英国深厚的园艺传统,感慨于普通人生活和植物的密切关系。在牛津逛得最多的地方是花园和树篱,也常去书店和自然博物馆。最有名的学术书店Blackwell’s有一个博物书籍的专区,各家旧书店也有博物书的专区,让她如入宝库。

新的一年,继续阅读自然文学和博物书籍,继续行走…

凯乐活 人称凯哥

凯哥的分享内容是篇命题作文,一名普通观影者的观影之道:

“观影之道”,内容有点大,可以理解为观影的历程、经历;也可以当作是观影的方式、经验、以及习惯。先说历程,从小在军工大院三线厂长大,有条件很小的时候就能看电影,当时是露天电影院,夏天是观影高峰。别的孩子都在到处跑来跑去嬉闹玩耍,大人们嗑着瓜子家长里短聊天时,我却可以很安静得看着电影:《列宁同志》、《嘎子》、《姿三四郎》,《这里黎明静悄悄》、《伦敦上空的鹰》、《南斯拉夫的桥》……很多很多到现在都记得。那时,老师要求大家写日记交作业,我的日记就有很多是电影观后感。再后来,条件好了,看电影的机会渠道更多了后,我有机会看到更多电影,也因此丰富了我的阅历,一度曾想去当演员,能在短短一生中可以体验到各种不同人生,就经历而言,也许就比普通人看的多一点、久一点吧。2017年,豆瓣电影个人年度总结数据,没想到一年观影数量有200部之多,难怪子娴和其他朋友揶揄我说哪有时间谈恋爱,除了工作就是看电影了。

再聊聊另个“道”,即经验、体会还有习惯吧。经过多年观影,我从开始随大流跟风看,变成了有选择有区分的看。我自己很浅显的把电影分成了三类。一种是苹果,漂亮、好看、好吃,这就像看大片、商业片等一样,满足基本消遣,看完一激动、一乐、一过瘾就够了。另一种是洋葱,一层一层,得需要你自己去剥开它的,每层的味道都不同,越往里味儿越浓烈,到最后甚至是辣眼、辣心的。这类电影比如说小众电影、文艺片、个人作品等,也是我这些年看得比较多的类型,很是喜欢。还有一种是烂梨,那就不提了,那么多好看的、值得看的不去欣赏,而浪费时间对着一堆“烂梨”希望从中能看出好来,哼,不值!当然,对于“好”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也只是以我的标准来评判。朋友间聊电影也会出现看法分歧,这都不重要,每人有自己的观点和乐趣就够了。我想说的是,既然看电影是个耗时间、耗情绪、耗感情、耗脑力的事,那么找一部好电影看就至关重要。

只是在最近几年,我是因为参与到“起床,吃饭”花了四年时间拍摄,一年半时间剪辑才成型的纪录片电影时,才更近一步明白了电影的结构、逻辑、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等方面技术上的实质。这对我今后对电影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是有帮助的,哈,我也希望以后看完电影也能整出很高大上的言论,成为半专业的影评人。

泥康 城市规划师

于啃泥康而言,自然笔记像是一间有很多扇窗的房间,每一扇窗中的风景都不相同,同样的是美丽多样。

啃泥康从事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对城市和自然抱有同样的兴趣,也乐于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两年,北京发生了很多变化,如通州副中心的建设、雄安新区的设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在2017年正式开始实施,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城市发展纲领,这与我们的生活都有不少的关联。啃泥康愿意就此做一些信息搜集的工作,拿来与大家分享。

这两年,因工作关系,对风景名胜区产生了兴趣,可以与大家分享,可能是小的研究或者是一些趣事。

2017年,啃泥康到长江江畔的采石矶踏勘。发现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富集了大量的人文资源,比如太白楼、李白衣冠冢等,更为突出的是历史上关于采石矶的诗文十分之多,仅采石矶志收录的就多达百篇。相对其并不是那么突出的自然资源而言,这个数量可以说是很惊人的了。其中,采石矶的古代交通环境是促使人文要素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沿长江顺流而下,采石矶距离南京正好是一天的航程,而且位置在长江的夹江里,有很好的停泊条件,大家路过这里,都要停留休息一下,逛一逛。另外石矶的地质条件比较稳定,有利于架设渡口码头,因此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采石矶就曾发生过多次大战,是有名的古战场,很有故事性。加之而长江下游地区,两岸多平坦,唯独采石矶屹立江边,是很好的地理标志和观景点。这三个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这里有人流、有故事、有景观,采石矶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胜,也就可以理解了。

 荔枝 医学检验师

荔枝老师是医学检验师,负责病原体检查科普,工作狂,同时爱好旅游,曾经走过的地方:法国、美国博物馆,斯里兰卡、老挝、缅甸、柬埔寨、巴厘岛、砂拉越、沙巴,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荔枝老师的茶聊。

罗心宇 高大上的昆虫捕手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2017年是我有生以来最忙乱的一年,事情永远做不完,每天都在昏头昏脑地瞎忙,所以用了“狼奔豕突”这个很夸张的词。但即使是这样的一年,我还是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和三三结婚了。

2017年的第一种心情,是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怀疑。我们这个方向上的进化研究,是一本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糊涂账。它的事实基础基本上是基于系统发育分析,而这种分析,使用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哪个结果才是正确的呢?谁也不知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利用各种很片面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数据进行讨论,把进化的故事圆起来,自然是越圆越离谱。我为此编了一个笑话:

对于搞进化的人来说,时光机就是打脸机。他们在穿越时光隧道回去看生物进化的实际过程时,隧道的两边都是一排排小手。科学家们在脸朝前地穿过隧道时,这些小手就在一边“啪啪啪”地打他们的脸。

如果仅仅是科学性上的不健全,那么这对进化研究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个学科毫无应用价值。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探讨一个毫无实用价值的问题。这让这个学科的现状变得很像魏晋时期的“清谈”。我不愿意做这样的研究者,为此陷入了纠结之中。

我开始思考,当初研究分类,是为了什么?因为我喜欢自然,喜欢生物最原本的样子,而不是看着它们的故事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我正在做的事情,无一不在背离这种初衷。

在这个背景下,我决定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第一就是上微博,开始写一些昆虫和动物方面的科普文章。第二是与出版社合作,正在做两本书的翻译。第一本是《Rainbow Dust》,讲英国蝴蝶相关的昆虫文化,与老余和商务印书馆合作的;第二本是《Throwim Way Leg》,讲述作者在新几内亚进行生物考察的故事,比较污一点,很有意思,这本是与深圳的中资海图出版社合作的。第三件事是与朋友一起,开始搞自然博物教育,我作为主力教师之一,一年下来,从三岁到十五六岁,都教过了。再加上我的本职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这一年忙成这个样子了。

但是我还是有机会出野外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其中一点有趣的发现。

这个是我在西藏拍的,一片叶子最多可以被多少虫子吃呢?这是一片柳树叶子,上面同时有叶蜂幼虫、蚜虫和木虱的若虫。真是多灾多难啊。

wpsBED9.tmp

这个是我在西藏拍的,奇蝽,这个小类群的生态照还是很少的。当时我看见一大群奇蝽在婚飞,也就是集体相亲。我尝试用高速连拍的方式去拍空中飞行的奇蝽,结果惨败。最后我才在一片叶子上找到了一只停落着的,拍下了一些照片,填补了个人的一项空白。

wpsBEE9.tmp

这个是我在哈萨克斯坦拍的,蚊猎蝽。我们关于这类虫子一直有一个迷信,认为蚊猎蝽可以在蛛网上行走,偷蛛网上粘的死虫子吃。拍这个照片时,是我的一个师弟喊我:“师兄你来看这个蚊子!”我去了一看,诶呦,蚊猎蝽。我用小管子把它装起来,没走出去两步,转念一想,若虫我又养不活,还不如放了它,拍两张照呢。于是我把它放回了发现它的那棵树干。它开始四处游走,时走时停。我一直在拍它。最后把照片放大来看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虽然不是世界首次)。“哎呦吓死老子了,差点被抓走,吃个蜘蛛压压惊。”蚊猎蝽如是说。照片上的蚊猎蝽明显是在吃蜘蛛!人家才没有那种小偷小摸的猥琐,蚊猎蝽可是杀人越货的大盗!

wpsBEEA.tmp

然后再分享一些去年拍的野花,给大家上个贡。植物我是半吊子,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但是真喜欢。

wpsBEEB.tmp

后来我就想,既然我又喜欢昆虫,又喜欢花,为什么不把它们结合起来呢?于是我想今年以及后面一些年,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关于访花昆虫的独立研究。什么叫独立研究呢,和独立电影、独立音乐意思差不多,就是没钱的人搞的研究。

就这样,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年高 自然笔记女超人

作为自然笔记书记员一代目,十分感谢笔记,在这里我走进了博物的世界,认识了一大堆好朋友,找到了自己的记录自然方式,获得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自然笔记两年没组织活动,作为笔记组织者之一,我有责任,但这两年我也一直组织大家去爬山看花,只是不是原来笔记那种探索活动,更偏向于看植物。当笔记的大家天南海北玩的时候,我自己也默默在记录北京的物候和植物,还搞了个植物绘画群,一群人画画买花种花。2017年第一本书《四季啊慢慢走》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了,这是我五年来对北京自然的观察和记录,接下来还有第二本第三本。自然笔记大神非常多,很多都是术业专攻的科研人员,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喜欢博物,我觉得我可以做一个例子,一个从普通小白成长为一个略懂植物略懂画画的人,从一个内心空虚到内心充实的成年人,大家都可以和我一样,如果你也热爱~2018年,我会尽可能多组织活动,让大家也能和我一样享受到自然笔记带来的快乐!

秦隆 植物界的表情帝

我在世上以两件事闻名,一个是自拍,这个大家可能已经从我的头像和自制的表情包里见识过了,而且我在豆瓣第二火的相册叫《我和全中国的垃圾桶们》,嗯,我还是一个喜欢和各地垃圾桶合影的人。

我另一个比较知名的技能就是拍摄野生植物,嗯拍的还挺好看的。去年的拍花行程嘛,先是去了我的一个朋友、著名花农张道道家,看了他们家山里的春兰和他养花的大棚;然后又跟我单位的领导去重庆采集,并准备帮他发表一个薹草属的新种,不过这年都过去了也不知道他到底发出来没有……然后从重庆还顺道回了四川我媳妇儿家,去看了著名的距瓣尾囊草——这是一种消失在科学界几十年之后前几年才刚重新发现的传奇植物;然后春天还去了长白山,这个大家很多都去过了就不多说了;接下来去了香港,是我媳妇儿出差我去探班,趁着一个周末随便逛了逛,这里推荐一下百度识图,对于完全不熟悉的地域——比如我去华南什么都不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可以用识图来帮着认科属,还挺有参考价值的;最后就是暑假去了趟羌塘……,这个活儿其实我本来是以为物种很少才敢保证鉴定的——因为我去过南疆那边,一趟下来也就二、三十个物种——可没想到我们去的是羌塘水草最丰美的地方,天天都在下雨,而且山区的物种比想象中多很多,最后鉴定下来有将近一百来种,然后内业方面又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直到12月初才把这个活儿弄完。

嗯就说这些吧。

三三 高大上的昆虫捕手的妻子

最近两年做的和博物学直接相关的事情并不多,当编辑、在国外生活、开始经营家庭(饲养昆虫学工作者)等等。不过在很多经历中都有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时刻,我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对于自然万物的热爱。最后是一则小广告,我家的收获蚁尚余一窝,欢迎认领。

王东 一直在寻找旅行意义

第一次跟空错联系,是在2015年1月。当时我是德国国家地理中文版的兼职记者,我给他发了访谈的邀约。那个时候是我博士读到第三年。研究陷入瓶颈,也根本找不到出路。为杂志撰稿,对我来说是一个调剂。当时,我以每周两个旅行故事的频率,陆续地写了一年的采访专栏,专栏的名字叫GEO旅人,从我身边热爱户外运动、热爱浮潜的朋友开始,我一点点扩大自己的采访范围,其中,有留学生、都市金领、青年旅社老板、观鸟爱好者、铁路迷、作家、插画师、记者、摄影师、设计师、电台主持人、甚至还有几位厨师……前前后后大约写了近百篇专栏文章,最终刊用的有六七十篇。

我们往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但真正走出去,却很有可能发现外面的世界也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尤其是都市。但真的是这样吗?我很喜欢一位广播人阿鹏,他曾经在节目中展现过都市声音的魅力。我一直很好奇,那样一个专注于声音的人,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否跟我们不同。他说,他在越南大叻旅行的收获是在教堂里采集的圣歌,在胡志明市录下了满街摩托车的声音,在吴哥窟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这些是他注意了而别人没有在意的东西。秦轩是我采访过的一位记者,他的爱好是看城市。他从社会生态和城市肌理的角度去游历首尔,从一个普通的城市看到了历史的变迁,阶层的分化和每个阶层的风貌。他们的旅行故事告诉我,只要稍微变换一个心情和角度,再普通平凡的事物也会不同。

每一个人说起自己的旅行经历,基本上都脱不开“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但相比于但是后面的美丽,我更好奇虽然那部分的种种不确定的细节,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虽然之中所包含的疲惫甚至绝望,才是旅行真正给予我们的东西。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花了大约两年时间在欧洲旅行的人,两年的时间在路上,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我想都不敢想。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但我记得他说,他原本非常有规划,但在长期的漂泊之后,他学会了随遇而安地生活。有一位受访者是中文说得特别好的德国人,他叫雷克,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境内徒步,从北京一路走到乌鲁木齐。他说,对他而言最难的事情,一个是开始行走,一个是停止行走,但是他都做到了。我很喜欢他的说法,开始和结束,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克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难题。

相比于一般的旅行,我更为一种旅行故事所倾心,那就是充满了意义感的旅行。付新华是一位大学老师,他的旅行几乎都与萤火虫这种美丽的小生命有关,从他的谈话中我能体会到,他把保护这种小生命当做自己的使命。朱松是我采访过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离开体制内的工作,通过带领人们到户外行走,进行一种名为“荒原疗育”的身心疏导,我知道,他真诚地相信大自然的疗愈作用,并且希望让更多的人能从自然的秩序中获得能量。像这样的旅行者我还能举出很多,比如专注于田野录音的施坦丁,将美食和旅行进行艺术化结合的王翎芳。

其实,在那一年当中我采访的人并不都是我喜欢的,我听到的故事也并不总是会令我感动。但是那些能够打动我的故事,都是主人公以一种非常坦然的态度来对待旅行这件事。他们不仅仅是在旅行,他们也是在生活,他们重塑了旅行,他们为这种“在路上”的行为灌注了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些故事的召唤,后来我的博士论文从玄奘和尚和传教士利玛窦开始写起,探讨了意义感和人生困境之间的关系。然后,我毕业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破碎的、片段的,只有将其赋予意义,才能讲述出一个又一个让人内心受到震撼的故事。真正的意义不是隔着玻璃窗看到的那些平滑的影像,真正的意义是无法全然表达的,它体现于身体的行动之中——这是我从那些旅行者身上得到的收获。

王洪波 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演出

各位好,上次在自然茶聊跟大家分享丝绸之路《碎叶飘零》,讲述李白出生地与热海(伊塞克湖),还是在2015年的4月。我是业余做民族迁徙史、田野史考察的;全国走过600个县级地方,国外去过十多个,最细致的是早中亚,那里都曾是大唐疆域,现在已很难看到汉文明的痕迹。

这两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在青海高原大山里带一群孩子,事实上这个山里的小学校,是我在2012年初就进入,开始做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五年级的数学老师。那时在山里是一种毫无用处的努力,因为三年级孩子根本就听不懂汉语,语文书上的字就是一种符号。再后来我们选了10个孩子冒死出山,再后来我写了一个歌舞剧剧本《热梦科巴》,让山里只会放羊与撒野的孩子,变成歌舞剧演员,登上正规大舞台。

2015年的夏天,这个歌舞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2016年除去歌舞剧又根据山中傩舞与神话体系,还有原始的制作工艺,制作排演了高原木偶剧,2017年又增加了无伴奏合唱《听见科巴》,音乐剧《骑风马的旦措》。同时又根据高原唐卡绘画风格与传统神话体系,绘制了民族低幼儿绘本《黑黑女的故事》,这套五本书就在刚才,绘画师告诉我终于完成最后一张图的绘制。在2017年一月,这个艺术团还受文化部委派到访香港、澳门,出演香港庆祝香港20周年回归。

这两年,稀里糊涂的,基本上终止田野史调查的脚步,最多只是在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转转。把全部时间都花在青海高原大山里的这群孩子身上。比较没有啥志向。

2018年7、8月间,会有大型演出活动,欢迎大家观看,自然笔记的会员我们赠票。

再有,我的可分享选题有:中国民族形成中的古城、晋陕峡谷、北线长城悲歌、古羌南迁等,若有兴趣,愿找时间奉献。

王寰 认真 低调好榜样

大家好,我是王寰。爱好比较杂。读书,写作,旅行,识花认草。2002年曾去云南。西藏旅行,旅行日记7万余字。

近年,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顾,无法长途旅行。开始北京周边游。以前总觉得远方的风景最美。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体味和审视这片土地,忽然被惊艳到了!

北京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除了古迹遗址,博物馆,还有着丰富的地理地貌和独有植物。南石洋大峡谷,第一次看到生机勃勃的蕨类植物,一对儿雉鸡从头顶掠过,羽毛上闪着金属般的光泽。百花山,灵山,海陀的夏季,遇到各种美丽的高山花卉。料峭的风里,崖壁上盛放的槭叶铁线莲和独根草,摇曳生姿。

2018年,将继续探索北京的美!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2018年,期待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谢谢大家!

小博士 什么都喜欢

小博士主要分享了《2016年斯里兰卡之行 》,以图为主,此处不便上传。

感言:博物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感受寒风呼啸,霜雪冰凝,春花秋月,草长莺飞。不被手机屏幕所困,不坠电视节目的深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花,酌酒寻芳,自得其乐,顺其自然……

亚哈 自然笔记的logo设计师

转瞬间已近中年,风雪飘摇不羁如故。遥想少年时与自然笔记结缘,放歌山野细品茗香。转瞬间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一刻不断探索的心和一个充满疑惑的脑袋。

四年来驱车十几万公里看山转水,希望发现更多,除了更多的疑惑,其实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答案,正如年会中几个大咖所说,越来越多的对自己的生活/研究/意义产生质疑。

在向外探索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开始尝试内观,向内观察却从容地打开了一个更精彩的新世界,这无疑是彷徨人生旅途中最让人兴奋的消息,并且切实有效。人类发展五万年来从来不靠谱的原因,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只是依据现象蒙着过日子,所以我打算放弃这个,换一种逻辑把剩下的日子过完。

漆器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天然大漆其性锁定了他的功用和可执行的极限,人掺和在里面起到了一个催化的作用,人成了物的媒介,这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显现,物驾驭了人,激发了人,利用了人,人也只有以心接物,才能真正的达到自己的需求,在这种双向力的牵引下,人的欲求被物约束了,控制了,从而人的心性也被漆所改造,但是漆没有人的贪嗔痴,是属于真正科学态度的实事求是,若要发挥其最高的标准,必须让人的技艺完全合乎规范,这个规范就是“道”。以心接物,技以载道,也就是从这里起解的。

羊肉甩饼 画漫画的地质达人

这两年自己主要在做的就是甩饼的野外记录簿,用简笔画的形式把2010年以来自己的经历画出来分享给大家,有地质,也有学校生活,但主要还是个人怀旧。

wpsBEEC.tmp

天一 少年你好厉害

在这一年里我虽然外出没有那么频繁,但是几次出行给我的感触都远远多于往年,还是要感谢和我一起行走的人;跟着天冬哥去看了台湾南部的海岸线,观察潮间带里无数美丽而有趣的生物,在猴子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的物种的日常生活,更进入了台湾北部的深山,认识了很多从未关注过的动物,了解了很多动植物与人的故事;在四川被蒙神带着来到了地生兰科植物的天堂,见识到了杓兰和其它地生兰居然能以这样一种繁荣昌盛的样貌存在,感受到了没有被强烈干扰过的原生境的美;如果说前两年的旅行是纯粹为了看花的话,今年的旅行虽然没有那么频繁,但是意义确实改变了;出去旅行不只是为了寻找并且记录物种,也是难得的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世界的机会。

云中鸟 博物深度思考者

我们每天看到的阳光,都是约在八分钟之前从太阳哪里发射出来的,然而我们每天或者到一个地方看到的生物,又是怎样到你面前的呢,他们到底有多少种,可能谁也说不清,我们当今生活的空间,似乎离很多物种都很远,可是换一种思路或角度,它们以其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纸张,塑料,文字,图画,声音,美味菜肴,头脑里等等。不过可惜的是,如果仅仅把我们困在这个房间,依赖这些,我们谁也生活不下去,我们现在这种理想高能的生活是通过人类工业化交通物流等技术实现的,似乎到了淘宝和超市我们就能与世界连接,可是现代文明与大地的连接却在消失或远离。我们周边的城市环境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自定义的,人类改变土地的原貌,将自己的想法加进去,于是形成了被我称之为保护区之外的地区。保护区保留的不止是物种多样性,也保存了自然的秩序。尽管保护区是人为的概念,其他生物也不知道,有些甚至不适用于生活在某个保护区四处漂泊的候鸟,但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是因为有个边界,里面做过很多多样系统的研究,比经常变化的人类自定义区要相对稳定,对里面的生物有基础综合的数据。多年来对保护区资源的观察,逐步感觉到资源记录方式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无论是照片、绘画、影像、声音,或是标本,DNA,大家搜集的都是自然的碎片,组合起来的不过都是碎片的变异,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自然万物的博物志,网络上各类百科参差不齐,各种常见图谱交错重复,很多不起眼的生物总被忽视无视,而各个学科发展物种的分类方式又在不断变化,我个人希望各机构爱好者能以标准活页的形式,统一模板,大家可以各自积累个性卡,也可以贡献给官方活页卡,最终形成一个可交换可传播可随意组合可收藏记录可相互交流的卡片博物游戏,线上有随时的更新,线下有大卡(综合卡)和小卡(特征卡)的用来使用。大家可以共同努力将某地区的生物种类逐步形成一个脉络,将常备忽视的物种作为任务,提醒大家去留意。同时可以每个自然观察者都可以有自身的博物ID卡,也便于彼此将各自的特长作为博物学家名片的方式,遇到疑难物种方便找到相关的研究者。卡片的初步构想在更新的PPT最后一页有举例。

wpsBEFD.tmp

郑洋 博物旅行教育

2017 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

有快乐,有悲伤,当然也有遗憾,

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

让我们不经感叹,这一年,有你们真好!

2017年,博旅文化继续专注推进自然博物教育,培养各位热爱自然的朋友们知行合一的自然博物阅读、自然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博物出行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课程和出行中培育大家对自然博物的兴趣,激发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授更多关于自然阅读和自然观察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和自然的深度连接。

2017年,我们组织了斯里兰卡、南非、印度、日本等多条境外博物旅行线路,以及南京、广西、海南等境内博物旅行线路,在境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我们也秉承着注重授课体验感受、强化出团品质的服务原则,给大家带了一次又一次的境内外精彩旅行。

2017年的每个周末,我们也在我们的七彩博物之家,给大家准备了博物大讲堂、博物旅行分享会、博物电影课等专题讲座,还设置了昆虫标准制作课、猛禽知识及唾余课程、寿司课、动物园系列课程、猛禽观测课程、延庆野鸭湖观鸟、百花山植物探索、多肉植物微景观、水仙雕刻、苔藓微景观、艺术插花等多种课程。并与香山公园和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西湖公园共同组织进行了多次公益活动。

2017年暑假,公司与海淀区旅游委、香山公园继续合作“香山奇妙夜”活动,活动结合文化体验、野外露营、自然观察、亲子教育的短期综合性夏令营,是家长和孩子分享儿时记忆、共同经历发现与成长的快乐旅行。“香山奇妙夜Night Safari”已经成为博旅文化重要品牌活动之一,2015~2017年,我们连续3年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美妙记忆。本活动得到了香山公园和海淀区旅游委的大力支持,活动照片曾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文化国门·美丽北京”摄影展中展出,亮相首都机场,与世界见面。

种田人(彭繁) 从沈阳赶来

自然笔记年会上,认识了许多老师、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有丰富的博物学相关知识。但在这方面自己还是欠缺的,仍停留在总体上感受自然的阶段。我希望通过以后参加自然笔记的活动,使自己在一阶博物实践上有些进步,而不仅仅是感受自然,因为这很容易使自己对博物学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使自己陷入空想的状态。在博物实践上,我想先从植物入手,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植物相对来说更容易接触,更好观察一些;二是咱们自然笔记里头,有许多植物学方面的老师,请教、学习也很方便。最后,我想通过不断地博物实践,修正和完善自己关于博物的观念,使自己达到一种比较完善的思想转变。

自源 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NB植物学家

尝试用类似《怎样观察一棵树》的方法,观察并拍摄数种草木的一年,从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等尽量记录植物们完整的生活周期。

wpsBEFE.tmp

另外拍摄照片只是其中一种记录方法,除此之外,速写、做笔记、填写物候记录表等等都可以尝试。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观察,以及时刻保持好奇,提出自己的疑问,再通过观察尝试解答。

个人的建议:植物类的茶聊可以试着安排在户外,植物园、公园都可以,个人觉得近距离观察会比在室内听讲的效果好一些,讲解也相对容易。

醉醒石 内蒙古植物专家

2017年,继续前几年一样,有机会就出去走走,看看花草,看看风景。原本以为去的地方不多,但年终一总结,去的地方也不少,哈哈。

3月中旬,又去拜访了一下老朋友侧金盏花,在东北很常见的植物,但在北京就很稀有,但是还好的是遇到了几拨户外徒步的人告之,在北京还有其他的三两个点,也有这花。嗯,这是个好消息。

3月下旬,去房山的一条不知名的山谷,拍下了漫山遍野怒放的山桃花,我看她是灿若云霞,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只是又一季芳华,山脚下开始用推土机推成了平地,也许是要做什么开发了。

利用清明节小假期,去了趟深圳,跟着老朋友木瓜和二姑娘,看了她们工作的深圳红树林保护区,去香港走了麦理浩径第二段,去广州逛了名声远扬的华南植物园。感觉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看眼界: 红树林里各种北方见不到的植物,香港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食虫植物在野外大片生长,在华植,膜拜了翡翠葛,还有各种有妈疼(油麻藤)。

从深圳返京后的第二周,就例行刷北京房山绝壁三宝:槭叶铁线莲,独根草,房山紫堇。

4月下旬,汇合全国各地的花友,奔赴长白山,去看那漫山的牡丹草,猪牙花,鲜黄连。还有其他好多的早春植物,顺便大快朵颐,尝到了美味的野菜盛宴。

5月,东灵山,邂逅了大片的胭脂花。

端午节,大青山,除了老朋友腺毛肺草和西藏点地梅,还惊奇的发现了箭报春。

6月中旬,五台山,找到了大花杓兰。

6月下旬,出差,重游武夷山。

7月中旬,利用年休假,去了稻城亚丁,看到了美丽的雪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还有数不清的高原野花。

国庆节长假,自驾了乌兰布统,阿斯哈图,玉龙沙湖,葫芦岛,山海关,一路欢声笑语,一路风景如画。

11月,年休假的下半段,游览了广西南线,中越边境上的德天大瀑布很是让人震撼,终点的北海,又饱餐了几餐海鲜大餐。美!

2017年就这么快乐的过去了,经过总结,愉快的决定了2018年:继续上路!

阿蒙 传说中的年会“外挂”,著名的手机摄影大师

作为一枚收集控,阿蒙的17年主要收集了两个大类的植物图片,分别是春日蔷薇科(包括桃杏李梅樱等大约有三百多种)和中国杓兰。在两年内两年跑了两次川西,还偶遇到了神奇的四川杓兰。18年内预计《时蔬小话》的增补本能出来,还会和老余有新的作品计划,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感谢宋葆茹老师自在博物书店,感谢主持人孙小宝、摄影师小博士,感谢自然笔记之友多年的团结友爱。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