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雪面地貌

去过南极多次。开门见山,给大家看几张南极特有地貌吧。

通常,南极地貌分为三个尺度:

一为大陆尺度(Ice sheet morphology),指陆面的起伏变化。由千万年来的降雪历史、空间特性以及冰岩交界性质决定,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计算。

二为区域尺度(Surface morphology and slope),指良好天气下可视范围内的地面状况,由冰盖的流动/冰的动力特性、以及冰下基岩形态决定,几十平方公里内坡度的变化。

三为微尺度的表面微地形(Surface micromorphology,如图1),表现为几百平方米内范围内的雪丘形态、方向、高度、大小的不同,受到风、降雪性质等因素的控制。

图1 雪丘。我们通常关注某些指标,如数量和走向。因为和气象条件有关系,可以作为风速风向的指示。

为什么要调查这个呢?

简要来说,是因为表面微地形会影响冰芯记录历史。你想想,冰芯最粗也就是十几厘米的直径。如果两个点的位置有几千米甚至几百米的距离差异,就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气候记录。所以在南极考察过程中,会统计各个地区的表面微地貌差异,而中大尺度的地貌,可由卫星观测。

图2 我们统计的方法:手里一般拿着计数器,眼神要够好才行。
图3 为什么我画这些箭头呢?有时候不只一个方向的风起作用。
图4 大家能看出区别吧?这种地区一般不能作为冰芯钻取位置。PS:是远方的人各自太小呢,还是雪丘太大?
图5 接近东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特殊地貌,结晶形成的雪丘,此处也称为魔鬼地带,雪面极其崎岖,地面极其松软,自然车辆极其难以通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自海岸到内陆的各自特殊地貌。

图6 近岸100公里内,降雪非常高,所以雪丘不明显。拍摄时风力为8~9级。
图7 距海岸260公里左右,此处年均风速极大,因为坡度非常陡,所以下降风极强,背景风作用较小,以致常年固定风向,所以雪面非常硬。
图8 距海岸400公里处,风速仍然很大,风向开始有变化。
图9 距海岸800公里处,表面坡度非常小,降雪较少,风速季节变化大,升华作用强烈导致夏季雪丘不明显。
图10 距海岸950公里处,由于冰下地形复杂,冰流变化导致表面大小雪丘起伏不一(图片只能看到中小雪丘)。此处又被称作魔鬼地带,车辆难以行使,又一次我躺在车厢中间,竟然被颠到了座位上……. PS:图5为该处大雪丘特写。
图11 距海岸1150公里,接近Dome A,风速极小,风向变化多样,无降雪,全部以结晶形式降水,故雪面平缓柔软。

嘿嘿,就说这么多。下次在给大家介绍其他的。

特别注明:图片非本人独有,故不允许任何人转载使用图片,请见谅!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