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茶聊第35集:彩虹尘埃——鳞翅目昆虫的故事(二)

分享主题一:《彩虹尘埃》——与那些美丽相遇

分享人:罗心宇

罗心宇(以下简称为罗师兄),《彩虹尘埃》一书的译者,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不正经昆虫学博士,研究一类叫“木虱”的没人听说过的昆虫。喜欢抓虫、拍花和在大自然里泡着,翻译及写作什么的,完全是靠天赋。

2015年老余找罗师兄翻译《彩虹尘埃》一书,历经3年多时间,于今年年初出版。虽然经历了这么长时间才打磨完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是完全值得的。为了写这篇笔记,我看了书的前言和第一章开篇几段话,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本书。作者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被译者以流畅优美的文笔翻译出来,像春天清澈缓慢的溪水轻轻流过。罗师兄还利用自己雄厚的知识背景,对书中很多细节做了考证和注释。

罗师兄的分享围绕《彩虹尘埃》一书,分四个部分:蝴蝶收藏的功过是非,热爱蝴蝶的人们(扩展讲了蝴蝶对科学的贡献),蝴蝶对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影响,蝴蝶与自然保护。

《彩虹尘埃》一书的作者彼得·马伦,是英国自然作家。在中国,纯科普工作者很难养活自己,但在英国这样有着悠久博物传统的国家,科普工作者可以生活得很好,故而研究做得也很不错。

第一部分:蝴蝶收藏的功过是非

首先讲了如何抓蝴蝶。抓蝴蝶可以用网子,抓蝴蝶的网网眼比捞鱼的网稍粗,网眼直径大概2 cm。如果抓树上的蝴蝶,可以用南方沿海矶钓的那种长杆,当然,网子要换成抓蝴蝶的网子。蝴蝶是会飞的昆虫中走位最飘忽的,所以抓蝴蝶非常困难,成功率不到50%。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陷阱,利用昆虫的向顶飞行特性(很多善于飞行的昆虫只会向上飞),把网子倒扣过来,里面放上烂水果(蝴蝶最爱吃的是烂香蕉),引诱蝴蝶。蝴蝶飞进去后,就飞不出来了。

然后是处死和保存。处死一般用“捏胸法”。用手捏蝴蝶胸部,把负责飞行的肌肉捏断。此时,蝴蝶失去了飞行能力,但还没死。把蝴蝶装进三角袋,放进毒瓶,迅速处死蝴蝶。死掉的蝴蝶过一段时间就会脱水干燥,很脆,做标本之前需要做回软处理。回软处理最好的方法是用煮蛋器把蝴蝶煮软。接下来做展翅处理。在胸部扎一根针,用镊子轻轻地展开翅膀,用针扎住。过几天,等蝴蝶干透后,只留胸部的一根针。然后装盒,蝴蝶标本完成。

关于收藏蝴蝶的道德争议。以约翰•福尔斯为主的人认为收藏蝴蝶是残忍、自私的行为,并且这么做毫无意义。部分民众则认为收藏蝴蝶是破坏生态环境。作者和译者都认为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正常采集,不会影响生态环境。但在实际情况中,很难界定某个收藏行为是出于科学研究的动机还是个人的私欲,以及他是否以屠杀的方式采集了过多的标本。

第二部分:热爱蝴蝶的人们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博物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如何收藏蝴蝶,以及蝴蝶的收藏现状。蝴蝶分类学是一个在逐渐受到冷遇的学科,因为主要的物种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书中还介绍了女性的蝴蝶玩家,当时受社会观念的桎梏,女性收藏蝴蝶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很多女性还是发展出适合她们的“玩”法。这一部分还介绍了蝴蝶大玩家——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师兄还扩展分享了蝴蝶的分类知识和蝴蝶对科学的贡献。

常见蝴蝶分类如下:

· 凤蝶科——凤蝶&绢蝶

· 灰蝶科——灰蝶&蚬蝶

· 蛱蝶科——蛱蝶、眼蝶、斑蝶、绡蝶、袖蝶、环蝶、闪蝶、珍蝶、喙蝶……

· 粉蝶科——粉蝶

· 弄蝶科——弄蝶

在生物学上蝴蝶是被研究最深入的昆虫之一,另外还有蜜蜂和蚂蚁。关于蝴蝶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我在这里只举一点小小的例子。

生物学上的“拟态”一词就是来自蝴蝶。19世纪,亨利·沃尔特·贝茨去亚马孙丛林考察,发现两种极其相似却没有任何关系的蝴蝶。经观察,其中一种蝴蝶有毒,另一种蝴蝶无毒,无毒的蝴蝶模拟成有毒蝴蝶的样子以躲过天敌的捕食。贝茨用“拟态”一词来称呼这种生物学现象,而这种最经典的拟态模式就被称为“贝氏拟态”。一般情况下,拟态是一种无毒的蝴蝶模仿成一种有害的蝴蝶的样子,以躲避天敌。但也有两种有毒的蝴蝶长相极其相似的情况,这是为了加深捕食者的印象,称为“共同拟态”。

蝴蝶在仿生学上的贡献也很大。人类借鉴蝴蝶的鳞片结构,发明了某种能高效利用太阳光的太阳能电池板。

第三部分:蝴蝶对宗教、文化、艺术的影响

《彩虹尘埃》一书中最好玩的是讲蝴蝶命名的章节,里面有很多神话故事。在中世纪,在天主教的宗教故事中蝴蝶经常被描绘为魔鬼的形象。蝴蝶在西方民间文化中的代表形象则是普赛克——希腊神话中丘比特的情人,背上背着一对蝴蝶的翅膀,象征着灵魂。

在中国的佛教故事中没有蝴蝶的形象,而在道教传说中最经典的则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探讨了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在此影响下,后世诗词中有关蝴蝶的意象大多比较忧郁,或抒发不得志,或表达避世的心态。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与蝴蝶有关的是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据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的蝴蝶是玉带凤蝶。在大理有个蝴蝶泉,每年4月,那里会举行蝴蝶会,成为当地的白族百姓男女相识相知的场合。广州德庆的蝴蝶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蝴蝶文化在我国主要是民间的文化,大多跟快乐、爱情相关。而在西方,蝴蝶文化更多的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它象征着普通人的快乐和欲望,自然要被统治阶级压制了。

clip_image002
玉带凤蝶(雄)
clip_image004
玉带凤蝶(雌)

蝴蝶也常常是绘画作品的主角。20世纪以前,许多画家是在类似静物画那种构图精美、却是人为设置的背景中展现蝴蝶。这些蝴蝶大多看起来更像是没有插针的死蝴蝶。

clip_image006
摩西.哈里斯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08
摩西.哈里斯的蝴蝶绘画(2)
clip_image010
约翰.柯蒂斯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12
约翰.柯蒂斯的蝴蝶绘画(2)

F. W. 弗洛霍克(1861—1946)是最早表现蝴蝶在野外生活状态的画家,他用全彩描绘和说明每种蝴蝶各个生命阶段,并确立了按照数学般精确的方式排列馆藏标本绘制蝴蝶的标准。

clip_image014
F.W. 弗洛霍克的蝴蝶绘画

理查德·莱文顿(1951—)是现今这个时代的F.W. 弗洛霍克。莱文顿从来没有收集过蝴蝶,相反的,他饲养蝴蝶。在现在都用电脑将真实的和经过处理的图像进行合成来模拟实现的时代,莱文顿还坚持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跟F. W. 弗洛霍克一样的铅笔、颜料和纸张作画。

clip_image016
理查德·莱文顿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18
理查德·莱文顿的蝴蝶绘画(2)

大卫·梅热斯(1937—2011),戈登·贝宁菲尔德(1936—1998)和理查德·特拉特是三位表现自然姿态下的活蝴蝶的杰出画家。他们试图向我们展示瞥见蝴蝶时那白驹过隙一瞬间眼睛看到的景象,或这一瞬间之后脑海中萦绕的印象,又或者是一只蝴蝶掩映在一丛杂乱植物之间的样子。

clip_image020
戈登•贝宁菲尔德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22
戈登•贝宁菲尔德的蝴蝶绘画(2)
clip_image024
大卫•梅热斯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26
大卫•梅热斯的蝴蝶绘画(2)

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蝴蝶形象都是出现在花鸟画中,画中的形象基本仿真。

clip_image028
北宋时期赵昌的《写生蛱蝶图》
clip_image030
绘在扇面上的宋代朱绍宗的《菊丛飞蝶图》

明代开始出现虚构的蝴蝶形象。近代的齐白石几乎可以算作是一个科学画者,他笔下的昆虫很逼真,但他画的蝴蝶却是虚构的,大概跟蝴蝶飘忽不定、很难观察有关系。

clip_image032
明代陈洪绶的《花蝶写生图》
clip_image034
明代戴进的《葵石蛱蝶图》
clip_image036
齐白石的蝴蝶绘画(1)
clip_image038
齐白石的蝴蝶绘画(2)

 

第四部分:蝴蝶与自然保护

《彩虹尘埃》最后的落脚点是蝴蝶的自然保护。罗师兄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对蝴蝶的收藏和采集不会真正影响物种的生存。真正影响蝴蝶生存的是人类对地球的改造行为,造成蝴蝶栖息地的破坏。但一切都要为人类的发展让路,只不过收藏者成了替罪羊。

中国对蝴蝶的保护只是强调不能抓蝴蝶,并没有真正的保护。在我国,蝴蝶不是伞护种,大熊猫是伞护种,所以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其他物种也保护得很好。

分享主题二:飞蛾扑“灯”

分享人:云中鸟

云中鸟,博物爱好者,喜欢活的生物,不太喜欢被定格的标本和照片,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从事资源保护等工作,业余时间定点连续9年观察保护区的蛾类。

观蛾缘起

2009年暑假,正在上大三的云鸟去宁夏的彭阳出差,目的是研究沙棘上的害虫木蠹蛾。到达彭阳后,当地林业局的人给了他们两大箱礼物——前一年收集的满满两箱虫子尸体碎片。于是他们6个人开始了长达1个月的白天干活、晚上分类整理装盒的“枯燥生活”。这些蛾子都是被捕虫灯诱来后电死的。

clip_image040
云中鸟在大三实习时整理被捕虫灯电死的虫子
clip_image042
将被捕虫灯电死的虫子分类编号

 

观蛾方法

鳞翅目分为两大类:蛾和蝶。云中鸟问现场的人知道蛾和蝶的区别吗?有个小朋友回答说蛾和蝶的触角不同:蛾类的触角一般呈丝状、羽状;蝶类的触角则比较细长,末端膨大呈棒槌状。另外有成人回答蛾化蛹前需要吐丝结茧,蝶类不需要结茧。科普书上还提到蛾类晚上活动,蝶类白天活动。然而以上这些蛾、蝶的区分方法都有例外情况。

灯诱是利用蛾子的趋光性,用灯引诱蛾子飞来从而进行观蛾的常规方法。常规的解释是蛾子可能是把灯当作了月亮,而月亮是蛾子的罗盘,灯比较低,会影响蛾子的罗盘感,偏离方向,从而撞向灯。国外有个人认为灯的光波的频率接近雌蛾信息素释放辐射的频率,会影响雄蛾,但实际上人们发现雌蛾也扑向灯。蛾子白天也有活动的,但不如晚上那么纷繁,观察效果不如晚上好。夜晚活动的蛾类白天会躲藏起来,与环境融为一体,很难看到。

clip_image044
灯诱法是常规的观蛾方法

不过白天很容易发现蛾类的宝宝。关于蛾子的幼虫,要想知道某种毛毛虫是哪种蛾子的幼虫,可以把幼虫和寄主植物一起带回来养一下,等幼虫羽化后就知道了。如果条件不适合自己带回去养,多花时间去观察也能解开这个谜底。

国内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白天活动的蛾子,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小豆长喙天蛾,很多人会把它误认为是蜂鸟。人们对它还有一个奇怪的误解:“小豆长喙天蛾名字里有个小豆,但并没有在豆科植物上看到过它们。”目前解释不清楚这个名字的由来。

clip_image046
小豆长喙天蛾的幼虫
clip_image048
世界鳞翅目网站对小豆长喙天蛾的描述,其寄主不包括豆科植物

与很多其他动物不同,观察蛾类有两种十分方便非常规的观测方法:与其到处去找它们,不如蹲在花前等,或是在晚上坐在屋里等它们来找自己(记得要开灯)。

云中鸟从2010年开始上百花山工作,晚上顺便观蛾。前期拍到很多蛾子,但不知道它们都是什么蛾子。很多文献上没有图片,所以即使拍到了也经常查不到名字。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只他在2011年拍的蛾子,直到2015年才对上号。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对蛾子的研究很充分,鉴定不出来时云中鸟会去他们相关的网站翻查图册。而如果遇到的是中国特有的种类,想查出来就非常麻烦了,只能去请教专家。有时,把查不到资料的蛾子照片发到网上,会遇到热心的老外的帮忙鉴定到种。

百花山观蛾

百花山的自然保护工作人员为了防治病虫害,使用虫情测报仪监测美国白蛾。所谓的虫情监测仪,实际就是虫虫烤箱,蛾子飞进去会直接被烤死。

clip_image050
虫情监测仪,实际就是个虫虫烤箱
clip_image052
飞进虫情监测仪的虫子会直接被烤死

美国白蛾是入侵物种,北京市内已经有了,目前在山上作监测,是为了防止它们扩散到山上。监测的方法就是观察虫虫烤箱里的蛾子尸体中有没有美国白蛾。为了监测山上有没有害虫蛾子,每天都会灯诱烤死很多无辜的蛾子,也是很让人伤心的一件事情。百花山也利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如果你发现树上明显挂着的茧(寄生蜂的卵寄生在里面),请不要动哦。目前山上还没有美国白蛾,可是寄生蜂也要生存,所以它们就很可能会捕食其他鳞翅目昆虫,导致有的地方出现蛾、蝶等鳞翅目昆虫减少的现象。

云中鸟每天把灯诱烤熟的蛾子整理,用昆虫针固定住,虽然无法做到罗心宇说的展翅,但这些蛾子也算没有白死。“烤箱”里偶尔也有活的蛾子,甚至有的还会产卵,这样就可以把卵放在盒子里找来各种叶子试吃,观察它的生活史,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clip_image054
云中鸟搜集到的蛾子,和标本网站上的标本有点不一样

接下来云中鸟讲了拍蛾子的技巧:利用纸杯拍照。白色的纸杯本身可以反射光,所以闪光灯也不用打太多。国外有专门拍蛾子的白盘子,在这个的启发下,云中鸟开始把蛾子放到碗里拍照。

clip_image056
云中鸟拍虫子的独门绝技1:用纸杯作背景
clip_image058
云中鸟拍虫子的独门绝技2:快到碗里来

观蛾还有意外收获——比如,灯诱来个食物链。

clip_image060
观蛾的意外收获——灯诱来一条食物链
clip_image062
灯诱来虫子,虫子诱来大山雀

“拍了这么多年的蛾子,为什么还在拍?”云中鸟认为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对这些生物的认识还非常粗糙,很多时候对这个物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标本而已,连雌雄有什么差别都不清楚,生活史就更不了解了。

clip_image064
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收集的蛾类标本

云中鸟最近帮一个非常便于检索的国外的鳞翅目网站翻译了中文版面。这个网站的创建者是一位波兰的编程工程师。波兰是一个有着200~300年鳞翅目观察史的国家。网站先是做了当地鳞翅目昆虫的资料收集,慢慢扩展到欧洲鳞翅目昆虫的资料收集,现在在做世界鳞翅目昆虫资料的收集。作者希望通过不同国家的语言,吸引更多的鳞翅目爱好者在这个网站上交流沟通分享,每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空间添砖加瓦。此外云中鸟也想模仿这种团队合作形式,整理中国蛾类的资料,做中国蛾类分类树,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

clip_image066
云中鸟做的世界鳞翅目网站的中文版版面
clip_image068
云中鸟做的中国蛾类分类树网页

预祝云中鸟一切顺利!

 

编辑/雅歌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