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为什么?可以吗?

文 | 纭七柒

why

有幸参加这一次的茶聊,听到了自源和余天一的分享。

先插播一个小故事,在自源分享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我以为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做这些植物的分类研究。在茶歇时的随意聊天中,我问他具体研究哪类植物,他说苔藓植物。我很惊讶,因为他的PPT中完全没有涉及苔藓植物。我又问他,那今天分享的这些植物呢?他说都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嗯,只是他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时,日常在南植中观察到的植物们,并且为它们拍了很多细节照片。

从他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南植的春夏秋冬,一年轮回。更多的闪光点,是可以听到关于植物的有趣故事。比如日本七叶树的芽就是萌萌哒;比如荷包牡丹的英文名直译叫“滴血的心”;比如蜜蜂飞进了木通马兜铃的花就是出不来,得等一两天花谢了才能出来;比如克鲁兹王莲果实下面的刺长得和榴莲差不多,因为亚马逊河的环境相当凶悍。关于历史,他还讲到《离骚》,古诗文中的“玉兰、辛夷、木兰、木笔”,到底指的是哪一种木兰科植物,其实谁也说不清,因为古人就是会叫乱了。关于地域,他还讲到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香椿,因为早春青黄不接时缺少蔬菜,所以会去采集自然中的树叶。

植物确实是有趣的,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趣的。几个月前刚接触到自然笔记,我问过空错,为什么会有自然笔记?他说:“因为我研究地质,你研究植物,他研究动物,等等等等,大家都是在一个圈子里的,但是各自不懂对方做的东西,所以相互讲讲咯。一个人学不了那么多专业的东西,所以看看你在干嘛,他又在干嘛。”我觉得这个答案好直白,又好珍贵。因为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主流的目光都锁定在一个方向,常见的社会活动也都难得纯粹,居然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单纯地关注和分享这个有趣的世界,相当不容易。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为了有趣的世界,而活着?

第二部分是余天一的分享,关于北京的植物专类园。除了北植的各个专类园,还有一些公园兼顾着专类园的作用。他分享的专类园中,我去过大多数,第一次听说的是大兴的世界月季主题园,除了收集了很多月季品种,还建有月季博物馆。

因为几年前就认识余天一,知道他可以为了一个感兴趣的点去溯源一类植物的分类历史,查阅各种中外文资料,再写成科普文章。比如谁也说不清的樱花,他去研究了。我感觉这种研究精神,是大学老师都不一定能拥有的。

因为并不擅长植物分类,之前做北林校园植物导览的时候,我找过很多老师和学生鉴定存疑植物,也很意外地发现,其实很多植物的分类都是混乱的。我也想过植物分类到底是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一份宝贵的基础资料。有了对某一类植物的深入研究,摸清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特性,才能繁育出更美丽的植物新品种。否则,在玉渊潭看到日本的樱花,在海棠花溪看到北美的海棠,在世界月季主题园看到欧洲的月季,你慨叹它们美丽的容颜时,是否会想起,这其中某些种质资源也许就来源于百年前的中国。而我们的国家,并没有繁育出如此惊艳的花朵。那未来的我们,也可以吗?

最后参观南植的途中,我们在一株繁花满树的文冠果前合影留念。你会为了一个芽、一朵花而满心欢喜吗?如果会,那就问为什么?可以吗?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