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洞古山寨

文图/刘德泉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军庄村附近的高山上有个将军洞,很深,很神秘,很少有人涉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宛署杂记》,发现了关于将军洞的记载。《宛署杂记》是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时任宛平县令的沈榜所著,是一本记述当时宛平县地域、人口、山川、河流、土地、街巷、神庙、物产、钱粮、古迹、民俗等内容的地方志书。其中一段写道:“将军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军庄村。上有深洞二。嘉靖三十年(1551年),虏侵入内,即其地建二堡。” 2005年11月27日,刘德泉、张云涛、霍立学、常华、张文大、项学智、赵志欣、刘玉和、王有利等九人,对将军山将军洞进行了考察。考察活动得到了军庄村委会的支持,村委会派本村李健、李玉山为我们当向导。向导告诉我们,将军洞附近还有岩画,我们听了十分惊奇,探洞的心情更加迫切。

将军山当地人称将军坨,位于军庄镇与妙峰山镇交界处,是永定河岸边的一座山峰,峻峭而秀美。我们从军庄村出发,沿着109国道行进大约两公里,从中粮山庄大桥正对的头道沟上山。这是一条又窄又陡的山沟,攀登几十米后,有一条羊肠小道穿过几条荒芜的梯田,在半山腰又折回头道沟。羊肠小道分成两条,一条向北进入沟里,可以去将军洞,另一条向西通向岩画所在地。我们沿着羊肠小路向西行约一里,看到一片断崖。向导告诉我们,岩画就在那里,我们蜂拥而上,都想先睹为快。到了断崖前我们都惊呆了,在几十平米的断崖上,斑驳的岩画色彩十分鲜艳。于是我们纷纷拍照,进行丈量记录。

clip_image002
将军山岩画

将军坨是奥陶纪石灰岩山体,岩画所在的断崖背依将军山,面对永定河,位于东经 116°4'10",北纬40°0'14.7",海拔199米。比山下的永定河高出近百米。断崖两端凹进三米多,形成敞开式的岩洞,洞顶和正面的岩壁上都有岩画。岩画色彩分明,以石绿、墨黑、褐色、蓝色、紫色、白色、红色为主色调。经过仔细辨认,图案有青蛇、黑蛇、鱼、乌龟、鸟、浪花、植物等。一条黑蛇正准备吞吃一只大鸟,画面生动。画的内容似乎是在描述当年附近的自然环境。岩画上有少量文字,其中两个字很清晰,一个字是“秀”,另一个字是“利”,两个字都是楷书,字径10余厘米,字体端庄清秀,两字相距较远。东侧立面岩画长4.5米,宽1.1米。洞顶岩画长8.1米,宽1.7米。西侧洞内岩画比较散乱,面积约有4—5平米。两处岩画总面积超过20平米。东侧洞内还有许多凿痕,还凿出一处安放神像的平台。从岩画和凿痕看,这里在古代似乎有人长时间经营过。

clip_image004
将军山岩画(蛇吞鸟)

这些岩画是什么人,什么时间画的?未见文字记载,因年代久远,有的画面已经剥落,有的被溶岩覆盖,岩画的整体内容难以判断,凿痕与岩画是否为同一时期?也是一个谜。门头沟区是文物大区,文物和古遗址数量多,种类丰富,但发现岩画尚属首次。北京市范围内尚未见关于岩画的报道。这次岩画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门头沟区的古文化遗存。门头沟发现岩画的消息见报后,数十家报纸和网站进行了转载,引起了一次小小的轰动。

离开岩画,我们带着亢奋的心情又踏上了探洞之旅。我们从山上再次进入头道沟,这一段山沟十分陡峻,西侧是悬崖峭壁,东侧是很深的山涧,中间是一个小平台,西侧悬崖下有一个山洞,这就是将军洞两个“姊妹洞”中的下洞,位于东经 116°04'12.6" ,北纬40°00'14.4", 海拔178m。洞口朝东,宽9.5米,高4米多。口内像个大厅,宽敞明亮,长41米,宽平均6米,高4米。往里是个缓坡,越往里越低矮,最窄处仅容一人低头通过。再往里,洞体又高大起来,有约80平方米的大厅,最里面是一个13米长的小洞。整个山洞像个细腰的丫丫葫芦,总长超过80米,面积有数百平方米。洞内有很厚的泥沙堆积层,过去似曾有过泉水。

经过认真考察,我们发现这个洞过去有一套严密的防御系统。洞口曾经两次用厚厚的石头墙封堵过,洞口两侧,依山就势,高墙壁垒,有的可达7、8米高。岩洞口北侧有古堡,青灰罩面,保存比较完好。古堡南侧留有一个入口,是过去封堵洞口后的唯一入洞口,仅容一人爬进爬出,古堡内约有七、八平方米,一人多高,从古堡内进入岩洞,还要经过一个低矮的小洞口。山洞的两个大厅之间的细腰部也曾经被石头墙封堵,原来进入第二个大厅要经过地下通道。残留的地下通道高约一米,宽不足一米,残长约六米,中间有两个连续的直角弯,拐弯处有从上面监控、攻击进入者的设施,真可称为森严壁垒。

clip_image006
将军山上的寨墙
clip_image008
将军山寨墙局部

考察完这处洞穴,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沿羊肠小道,向将军坨主峰攀爬。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陡。有时,前面人的脚就在后面人的头顶上,大家借助山上的灌木勉强攀登。大约经过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将军坨主峰的悬崖峭壁下,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将军洞主洞的入口,洞口是人工砌的,很小,不经意是发现不了的。将军洞的上洞是两个姊妹洞的主要洞穴,位于东经 116°04'16.0", 北纬40°00'20.0",海拔346米。比山脚下的永定河高出240余米。

上将军洞洞口朝西,原有上下两个较大的洞口,都有一人多高,比较容易进出。经人为改建后,上口成为瞭望孔,下口改建为进洞口,两个口垂直距离六米有余,在上洞口下砌了一段高墙6米多,使人难以攀爬。进洞口设计建造十分巧妙,原本比较高大的洞口被垒砌成宽、高分别为0.6米和0.67米,仅可容一人爬行的洞口。人进出要经过一段八米多长,石头砌筑的隧洞。隧洞像汽车摇把形,同洞口一样宽窄,直行3.2米后拐弯,拐弯处上方有监视口,可以监视和攻击不速之客。在洞内匍匐爬行的人无法抬头,根本发现不了监视口,如果受到攻击,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在冷兵器时代,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拐弯后向左再爬三米多才能进入洞内。隧洞中拐弯处右侧有一个0.5米高的台阶,台阶上是侧洞口,可直接进入洞内,外人不易发现。这个洞口只需爬行隧道的少一半就可以进入洞内,是守洞人为自己设立的。有敌情时,用大石板盖上侧洞口,进入洞内的人必须爬行隧洞全程。守洞人出入时利用侧洞口则比较方便。

clip_image010
将军洞入口

爬进洞内,使人觉得豁然开朗,一束阳光从了望孔照射进来,洞内显得比较明亮。回身是攀爬瞭望孔的石台阶,台阶陡而险,每级高约15cm,宽约10cm,共30多级。台阶上是个近两米的陡坎,坎上就是瞭望台,长2.3m,宽1.2m。站在台上瞭望,洞外一览无余,永定河 、109国道及进山的羊肠小道历历在目。

由于瞭望口可以采光,洞内显得宽敞明亮,洞体高大,像个大厅,长52米,宽20米,高约30多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容积有30000立方米。自洞口向下呈三十多度斜坡,被修成了多级平台。洞内乱石嶙峋,坍塌的岩石,把钟乳压在了下面,偶尔在墙壁角处还可看见巨大的钟乳石。巨石之间形成小洞,造化而成的钟乳,形态各异,别有奇观。洞内有几处人为清理的平台,是生活休息的地方。在洞内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还有一些陶片。大石头上有两个舂米用的石臼窝。看来古时候有人比较长时间在这里生活过。洞内很多地方积了很厚的蝙蝠粪,说明近现代这里已经人迹罕至。岩壁上有一些模糊的字迹,像是现代探险者的笔迹。

clip_image012
将军洞瞭望台

大厅的东面岩壁上,距地面一米多高处,有一个两米高一米宽的洞口,贴近地面还有一个较小的洞口。洞近乎垂直,很深,我们尝试用背包绳测试深度,探不到底,又接上皮尺再探 ,当皮尺下降的6米时,拴住的石块被卡在岩石缝里,最后只得割断皮尺,放弃进一步测量的努力。洞的垂直深度超过十米,再往里就不得而知了。这处洞口很光滑,洞口处有一些陶器残片,这说明过去曾经有人多次进入过洞穴内部,很可能从里面取水。据文献记载将军洞洞长一里,可见这个洞穴还有数百米长。因为设备等原因,我们放弃了进一步向深处探测的努力。

将军洞这些坚固、复杂而又巧妙的防御设施是谁建造的?什么时间建造的?依据《宛署杂记》记载:“嘉靖三十年(1551年),虏侵入内,即其地建二堡。”有人认为是明朝军队为了防御瓦剌军入侵而建造的。我们认为有更大的可能性是瓦剌军入侵者建造的。理由是:其一,洞内大石头上有舂米的石臼窝,说明守卫将军洞的人与当地的老百姓是对立面,否则没有在洞内凿石臼窝的必要,因为将军洞离军庄村、陈家庄村并不遥远,用碾磨加工粮食会更方便。其二,从将军洞的防御设施看,适于盘据死守,而不适于进攻,反映出的心理是小股入侵者的心理状态。其三,将军洞的地理位置较偏僻,地形非常险要,与土匪建山寨,占山为王更为相似。本区军饷就有建筑在险峻处的鞑子寨。其四,从洞内遗留的陶器残片看,有夹砂红陶、灰陶、彩陶、瓷片、缸片,其跨越时间近两千年。说明此洞长期为不同的人群所利用。在陶瓷片中有一部分明显具有草原风格,说明有草原民族人在其中较长时间生活过。其五,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明代嘉靖三十年前后蒙古草原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瓦剌军民分成许多股,大股成千上万人,小股几十人、数百人,大批进入永定河流域谋生。有的越过西山,到了京郊一带,威胁到都城的安全,明朝从全国调集军队进行清剿,清剿工作进行了好几年。瓦剌军民盘踞将军洞有极大可能性。再有将军洞地处京郊,明朝军队没有在那么险峻的高山上建造这种防御设施的必要。其防御设施的风格与明朝在门头沟内长城一线的防御设施完全不同,况且洞内也没有留下任何明朝军队的遗物,所以现有的防御设施不可能是明朝军队建造的,应是明代瓦剌入侵者留下的古堡式建筑。以上只是笔者的初步认识。

clip_image014
将军洞内历代陶瓷残片

2008年、2009年我们和两个摄制组两次进洞进行拍摄,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在洞的中部北侧发现了一处新的洞中洞,洞口很低矮,进入之后逐渐宽大,可以直立行走,约20米长,尽头有人居住的平台。洞壁上有“史五爷五月初七”一行红色题记。在大洞的南侧崖壁上也发现与小洞内同样颜色的题记“史五爷正月七”。说明一个被称为“史五爷”的人至少在这个洞中生活了四个月。我们的三次考察虽然是初步的,但是收获很大。将军洞的两个姊妹洞地处险要,互为犄角,都有严密坚固的防御设施,特别是大将军洞,军事防御设施保存完整,没有遭到破坏。在两个将军洞所在的这片山上还有数百米的石墙,石墙用山石垒成,有些垒墙的石头重数百斤,墙高三米有余,宽一米多,十分坚固。石墙沿着永定河边陡峭的崖壁环台地向西延伸,直到西侧山沟半山腰,与头道沟和上下将军洞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文献记载元代曾经在门头沟斋堂川委派万户侯,在永定河、斋堂川沿途建立诸多垒寨,以确保大都与蒙古草原之间的联系畅通。将军洞周边有坚固的寨墙,有以洞穴为依托的古堡,有陡峭的山峰和永定河为天险的有利地形,是建设堡垒、山寨的绝佳位置。它会是元代的垒寨吗?像这样有完整防御设施的古代洞穴,还有珍贵的古代岩画,在北京地区极为罕见,将军洞古山寨极其周边的军事建筑对古代军事,特别是古代山寨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这些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宝贵旅游资源。从上将军洞内可以清晰地俯视永定河、109国道和中粮山庄宾馆。这里距109国道近在咫尺,距市内不足30公里,距门城镇约六公里,具有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开发条件。门头沟还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山寨,加强对古山寨的研究、开发、利用对深入理解北京西山“神京右臂”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古山寨是永定河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文中的GBS数据由张云涛提供,特此致谢。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