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玲丽,图/拾翠
2019年5月25日(周日)上午,自然笔记华东分会在上海图书馆西区开展了一期读书分享会。此次分享会邀请了博物圈的“话匣子”——拾翠老师,她从《好孩子的自然观察课:叶》一书的前世今生开始,引领大家读懂“叶子的密码”。
拾翠从光合作用开始,分享了阿尔法小分队科教组的视频课程。视频中的内容专业有趣,有助于对叶子的生理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深入探索。
假使你认真端起叶子,会发现它们从不千篇一律,细微之处各有特色。作者将叶子的形神注入自己有趣的灵魂,凝聚在本书中。
叶子的整体形状看上去各不相同,比如像琴的琴叶榕,像小马褂的鹅掌楸,如同一把精致扇子的银杏
从尖端、边缘和叶基看,就像是不同的发型
再聚焦于叶脉、腺点与毛,尤其在阳光下逆光观察腺点,会发现整片叶子下藏着星空的秘密,尤其是芸香家的叶子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些趣事,比如叶子挂满一圈的小水球(吐水现象),化身成为刺的叶子(小檗),一碰就缩起来的合欢,叶尖端变态的猪笼草,如同小拳拳的蕨类的幼叶等等。
本书的作者中,有身为IT工作者却热爱植物的叶盲症二哥,有既是妈妈也是科普老师的翠翠,有升级为奶爸不久的园艺达人小王喵,有植物园的专业工作者卢元和郭郭,有一直浪着自己还是个孩子的莫莫。此次活动中,本书的参与作者郭郭与半夏也来到了现场。讲解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氛围特别热烈。
一位来自台湾的爸爸,聊到台湾和内陆在自然教育上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上海在自然教育上的科学性比较强,会涉及到很细致很全面;而台湾是以有趣、好玩的感受为主。前者在实行过程中会令小朋友无法获得当下的乐趣或是变成冗杂的知识点任务,而后者会是断断续续的点不易获得系统关联性的认识。
一位带着孩子来的妈妈,对中学课程设计中的自然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另一位父亲认为这本书带回去,也许孩子不会一下子就发现它的妙,而是在书架上自己翻阅到,在某个瞬间会有自己的发现。翠翠补充说道,其实不只是孩子,对我们也是。半倍体老师则讨论了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借由植物这一视角去探寻生命的故事与进程,实在是一件有趣又迷人的事。
最后,翠翠分享了一段话:“带一个孩子进入状态中,有时候不在于一个引导者做了什么,让其有自己去感受与发现,成年人能做的是带出去,听他们讲。在其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刻画着的万物,也许,我们能窥见和刻画自己的内心。”书名中“好孩子”三个字取自王筝的一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但愿这迷人又广阔的自然,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可以从中获取能量。
(编辑:东东,小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