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阅读第9期:看不见的森林

时间:2015年3月21日(周六)
到场会员:岩芪、桔子柠檬、荒草、可乐、簋儿、布瓜
记录:布瓜

《看不见的森林》的作者在美国田纳西州一片老龄林中选定了一片区域,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坛城”,以此为观察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深入的观察与记录。

“在坛城上,我的规则非常简单:频繁到访,观察一年中的变化;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惊扰;不杀生,不随意移动生物,也不在坛城上挖土或是在上面鬼鬼祟祟地爬行。间或的思想触动足矣”。(P5)

《看不见的森林》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引入,去年在国内一经发行便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早早就被定为自然笔记线下读书会的主题。如今在“春生短命植物”开始崭露头角的初春,6位自然笔记的小伙伴聚集在一处,彼此分享阅读此书的个人感受。

首先本书文笔极佳是大家的共识,贵在能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显浅易懂的方式,引领读者逐步深入,且保持着文字阅读的美感,其中的部分功劳应当归功于本书的中文译者——熊姣。

另一点共识便是本书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专业知识扎实,这源自作者大学生物教授的身份。(作者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是美国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

大家由此谈及与国内博物类图书的对比,随着近期自然博物概念在国内的“火热”,出现了不少相关主题的书,但多是对自然表面的观察与描写,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侧重于“文学性”,而像《看不见的森林》这样有着专业知识体系支撑的则非常少。偏“文学性”还是偏“知识性”两者各有其价值和受众,最佳的方式是两类图书各占一定比例。

关于书名“看不见的森林”,大家的理解是一方面作者观察的角度独特,多是日常未深入观察与思考而遭忽视,以至于”看不见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作者基于强大的知识储备,由简单的表象观察,进而推及背后深层的关联体系,也因此推断作者只是以林中的自然观察为切入点,将自身早已成体系的知识进行组织输出,并非普通人通过”观察“就能达到的高度。

然而这也正是本书能够引人入胜,令人折服的原因所在,其中书中提及的”共生关系“是大家比较有共鸣的,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或细菌的复合体,虽然”共生“并不是个新鲜的概念,但是从未有人讲得如此具体、透彻和有趣。

“我们是俄罗斯套娃,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可能,是缘于内部的其他生命。然而套娃可以拆分,我们体内的细胞和基因助手却无法与我们分离,反之亦然。我们就是大尺度的地衣。”(P10)

大家将之延伸至人体的其他例子。螨虫是人体的永久性寄生虫,以人脱落的皮屑与汗水蛋白质为生,寄生在人体的螨虫正常来说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对螨虫有自己的特异性T细胞,可以控制皮肤中螨虫的数量,不用额外的进行干预(一些人是由于对螨虫的粪便过敏而表现出病症)。另“乳糖不耐症”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有此病症的人可以尝试每天少量的喝,促进体内乳糖分解酶的形成。

后续大家进行了随意的漫谈,“盖亚理论”“硅基生命”等高能词汇频出,脑洞大开。

荒草的笔记

阳春三月,湖面解冻,柳枝新发,迎春盛开。某天,艳阳明媚,微风和煦,我们在一处湖边亭台上开读书会,沿途有观寸草萌发之美,有拂细柳随风之醉,有听莺语婉转之悦,有赏鱼鸭戏水之乐,心飘飘然。亭台内部是一个供人阅读交流休歇的书社,书社三面环湖,四周置有书架,波光掩映,算是盛景,美中略有不足是不能提供清茶饮用,不能大声诵读惊扰他人,限度止于桌前热烈讨论。

由于提前有约,众人有了座位,《看不见的森林》人手一本,或新或旧,简单闲聊寒暄过后,正式进入到读书会主体内容当中,众人轮流谈谈自己对本书的主观认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这话是没有错的,虽然大家都是觉得这本书非常之好,但出发点心得体会的角度各不相同,新颖、有趣又不乏深度,如同将一枚棱镜置于光下,每一个侧面显出独特的风景。我们从书名入手,讨论何为“看不见”,继而谈论书籍内容翻译之精美,书的护封彩图均成为讨论的对象。最然有时讨论有些离题万里,但活动保持积极互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也是读书会活动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朗读精彩片段可以使人回味彼读书时的感受与乐趣(有些像反刍行为),聆听过程中激发人一吐为快观点的表达,然后针对观点又形成相互交流回应,(像打乒乓球,像和弦)。但因此次环境不便朗读,因此该项活动未开展。

在讨论完“坛城是什么?”、“基因是否存在遗传?”“身边的春生短命植物有哪些?”“蕨类植物的两种形态如何解释?”等问题及其延伸内容后,读书会活动暂告一段落。剩余一些时间,用于探访春日盛开的花朵们。除去早开堇菜、蒲公英、迎春,当时木兰开得正是繁盛,腊梅花还没有谢,近距离还可以闻到一丝幽香。榆叶梅、山桃少数已经盛开,各类草木品种不少,只是仍未到盛开时节。沿途还看到斑啄木鸟,以及原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乌鸫。关于学习观察植物与鸟类,大家一致同意请土豆作一期游清华园学习植物的活动。因此,也就促成了后来游清华园学习的活动。

读书会报名9人,实到6人,缺席原因为未完成读书任务。参加活动会员,均准时在目标地点集合,无一人迟到。活动环境优雅,读书会活动过程自然愉悦,不仅从书籍内容中分析讨论,还延伸出众多的全新知识,令众人收获颇丰,美中不足未开展精彩片段诵读。但漫步观花,使活动更贴近实际生活。活动时间全程约为4个小时,对于一本内容丰富的作品来说,显然不足以达到深入解读的目的,但通过活动大家认真阅读书籍,围坐分享心得体会,通过别人提出的全新角度思考问题,读书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加上沿路观花观鸟,活动形式多样可谓圆满超出预期。

读书会活动,有益于参加者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也为后期一起开展活动打下基础),凑足四人之数便可开展,活动不局限于固定人员固定频次,一切随组织者与有兴趣参加的组员而定。需要满足的条件有2点:1、你有兴趣组织召开活动;2、私下已招募到3名有兴趣的组员,其他事项可以众人拾柴或者也可以向我们寻求帮助。相信每一期读书会都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桔子柠檬的笔记

陌上花开——《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那天,当我跟朋友们静静的坐在湖边读这本书时,我很庆幸自己在自然笔记小组推荐的书目中首选了这本书,要不,我如何得见眼前这般朋友呢!!一书一缘便由此而起!!

一直以来,我都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伪自然爱好者”,要是有人问我,你最爱世间何物,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世间的一草一木,要是人世间真的有天堂,那便是百花盛开的世界,那里没有人世间一切的纷扰,只有花开的声音!!我常常做梦,一次次又一次次,全是花的清灵幽美,美到宛如仙境,可是又常常在我转身间,却又瞬间消逝。我常会想,明明是在这里的啊,怎的不见?

但是,面对这个答案,我不禁惴惴。面对我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不知她是如何生?如何来?如何去?我甚至于连仙人掌这样子被人们称为最好活的植物送归西天,其它更不必说,终是我不懂得,枉送我手。而野外的百花,本是好生自在的阳光下绽放,可是我却总是禁不住想要相拥在手,正值青春韶华却被无情摧残!!此非真正“爱花”之人所为啊!!面对此境,惭愧至极。

后来,遇到了自然笔记,这里,不再全是春花秋月,而是有了泥土的芬芳,人间的气息,我想,我要是真心的爱她,不仅仅只是爱她的绝代风华,而是该懂她的,静静的,相看两不厌,即好!于是由此而遇上《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这本书。

选了这本书,最初只是因为自然笔记的推荐,还有封面的图片,湿润,散发出森林的气息,想必书中肯定不是那种晦涩的学术论文吧,我想,对于我这个初入门的门外汉,断是看不懂学术论文的,我只能从最“浅显”的入手!!

拿到书,如我所料,不是那种给“专家”看的学术报告,文章之优美,如读散文。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文章至美,但是,其中信息量之大,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所汗颜!全文以日记形式从1月1日始到12月31日终,经春历冬,全文43篇,以“坛城”为背景,以森林中万物的生生息息向我们道出:“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又将到那里去!真的好一个“一叶知秋”啊,每一个章节,看似关联,其实也可独立,每一个篇章,却又是一个大命题,大到我们可以为每个章节再找无数的相关书籍作为补充,才能探知其中的奥秘。书中,不似我们常见的国内类似书籍,因不懂自然科学而流于表面,也不因为是自然科普而流于艰涩,所以,无论对于我们一无所知的“小白”还是自然博物爱好者中的“老大哥”,都是值的一看的,对于小白,这就是一个引子,对于“大哥”则更能领略到其中的味道!!各人一足,自得其好!!

书中的细节,我也就不在此累述,以留给爱自然的朋友们一探究竟吧!只是,读过此书,我们颌首仰头,再不是漠然,岁月静好,世间万物,自有因由,你听,陌上花开的声音……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