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阅读第7期: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所罗门王的指环》

时间:2014年2月22日 周六 14:00-17:00
地点:北京 雍和宫附近藏经馆胡同 博物咖啡馆
参与人员:云中鸟(在自然保护区工作),陈月龙(生态缸达人 从事野生动物救护工作),老余和他的爱人、儿子,邓安庆,可乐,堇菜,虫二

文/虫二

老余的儿子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自然笔记的活动,包括远足和读书会,自我介绍说:“我是小余,老余的外挂。”他对石头、生态缸等都非常有兴趣,俨然是一个小小博物学家呢。说不定还是未来的达尔文、法布尔哦(*^__^*)

云中鸟个子高高,帅气的邻家大男孩模样,非常清爽,非常温润,总是微笑,讲起动植物来如数家珍,更添风采。他希望找个爱生活、爱自然的姑娘共度人生哦。

康拉德•洛伦茨介绍:

洛伦茨与他的动物朋友
洛伦茨与他的动物朋友

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1903—1989),与以前的诺奖获得者相比(医学疾病、DNA、分子生物学),可能康拉德•洛伦茨的研究方式和风格显得有些另类。但是他的成果却和更深层的原因密不可分。研究成果:开创动物的本能理论的研究。洛伦兹研究以灰雁和穴鸟(jackdaws)为主的动物本能行为,并重新发现了离巢鸟类的“铭印”作用,该现象最早在19世纪由道格拉斯•斯普拉丁(Douglas Spalding)所描述。

问题:既然基因决定了动物的诸多性状表达,那么基因是否也会主导动物的行为?

就动物的行为而言,是有其先天基础的,而这些先天的因素,必然和基因相关。

两面性:

正面:奥地利一份画报周刊的民调表明,奥地利人认为他是奥地利“真正”的科学家,排名甚至在薛定谔、维特根斯坦和弗洛伊德前面。在环保方面,他反对在茨温腾多夫(Zwentendorf)建核电站,且积极投入在多瑙河畔建立最后一块河谷草地风景区的活动,从而被誉为“奥地利的良心”。)。《明镜》周刊称康拉德•劳伦兹是“动物灵魂的爱因斯坦”。

反面:1938年,洛伦兹加入了纳粹党,也因此1940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41 年,他被征召到德国防卫军,成为一位摩托车机械师,不久后又改做医师。他在1944年前往苏联战线,1944年到1948年间,劳伦兹成为苏联的战犯。在此期间的研究:洛伦茨认为人类有侵犯的遗传本能。这种本能使得侵犯冲动必须得到发泄,于是就有各种战争、威胁和侵犯行为。

生平:

1903年11月,生于维也纳附近的阿尔滕伯。多瑙河从中间穿过,每年一次的泛滥使得人烟稀少也少有耕作,从而成为博物学的天堂。

四岁,听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后渴望拥有一只鹅。从邻居那里接受了一只才出生一天的鹅——从而认识了铭印行为。按照劳伦茨的说法,是他被鸭子铭印,从此观察各种水禽。

十岁,读到进化论的书籍,为其学术研究背景打下基调。达尔文主义的坚实拥护者。学校中有志同道合的好友,赫尔曼(Bernhard hellmann)。水生动物爱好者,饲养有太阳鱼,发现雄鱼被隔离一段时间后,会杀死所有视野内的同种个体,但是在水中放入一面镜子,同镜子中的鱼打斗到筋疲力尽后,便会乐意与雌鱼交配。——某种特定的行动潜能有一种释放机制。

1922年遵从父亲的意愿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修了两个学期的医学(另一目的是中断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的关系,失败告终,劳伦茨回到欧洲)

1927年与恋人结婚,此时两人同为医学院学生。次年劳伦茨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维也纳大学解剖研究所的助教。

1932年通过观察椋鸟提出了“行为自发产生的可能性”——行为学的开端

1933年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1936与廷伯根合作,形成了行为的自发性这一概念(动作不依赖外界刺激)。——行为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1938年纳粹占领奥地利。劳伦茨对入侵者持支持态度,加入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一说他入纳粹党的目的是希望新政府能允许他在阿尔滕伯建立一个威廉皇家研究所)

1940年 成为柯尼斯堡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1入伍

1942年被俘(期间在苏联医院工作)

1948年回国(面临失业)迫于生计写作了两本书《所罗门王的指环》和《狗的家世》

1948年秋,德国的马克思•普朗克(前身为威廉皇家学会)向他发出了邀请。从此事业步入正轨。开始关注攻击行为的生存功能。

1954年同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莱尔曼就认识论上的先天和后天问题的论战。——后来才明白,这个范畴内先天和后天不可分离。即,为什么会产生适应性行为,主要在于“先天图式”的存在,换言之,就在于被系统发育所规定的学习机制。

1973年出版《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晚年关注人类行为和人类文化,人类未来面临的发展威胁来自于道德与伦理问题上的困境。

此后退休回到家乡,养了一百多只雁鹅,并写了生命中最后一部著作《雁语者》

1989年去世。

霍尔图斯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中枢神经系统会自发产生刺激(即内源刺激),在外界刺激不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内源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一个自发性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内源刺激和外界刺激相互叠加诱导一个行为,,即内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个小小的外界刺激就能诱导一个行为。

本能行为除了自发性,还有刻板性和简单性(基本要素:饥饿、性欲、攻击和逃跑)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领地范围的确定、离中心越近,攻击力越强,两者呈几何级数。同类相争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在一个可居地内公平地分配到居住地。另外就是性选择,如食物来源充足的羚羊、马等,雄性个体的攻击是种内斗争时采用,当遭到外来威胁时,用蹄而不是用角抵抗。

因为同类的斗争会带来恶果,因此存在有相应的抑制机制,如母鸡,为了保护孩子,她可以攻击所有接近巢的生物。如何抑制?便是依靠小鸡的叫声。实验证明,耳聋的母鸡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孩子。此外还存在雄性对雌性攻击的抑制倾向,自然状态下雄性不会侵犯雌性,反过来,雌性表现出顺从。(错解为动物具有人性)。

针对同类相残的抑制机制,对于嗜杀行越强的动物,其机制越可靠。比如狼。相反,鸽子在笼子里可能杀死自己的同类。(用亲选择的理论,同类共享某些基因,根据基因的自私性,便有了产生抑制的可能。而牺牲自己保存物种的行为,则引发了自由意志的思考。)

对于人而言,其攻击性不是来自自身器官,因此其抑制机制总体上还没来得及形成,同类相残时有发生,因此,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解决途径可能是宗教。

对于攻击研究的独到发现:两条已经配对的希屈里德鱼,当雄性接近时,雌性表现出迎战的姿态,而不是惯有的顺从,因此雄性表现出了攻击。——他攻击了旁边的同伴!也就是说,当攻击反应和抑制反应同时发生,他会选择攻击的替代对象。从这一现象,得出结论:最初是有攻击的行为,后来演变成求和,再进一步演变为爱的仪式,于是参与者形成了联盟。——真是爱恨交织啊!

引子

可乐:我工作中研究消费行为的时候发现,我们以为的人性很多时候是动物性,人类很多行为跟动物一样。不是动物有人性,而是人有动物性,只不过人有逻辑、理性,故而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

老余:这与后来发育的“新脑”有关。

可乐:记忆基于神经元,如果每一台计算机是一个神经元,那么一台台计算机的链接可能形成另一种生物。据说蜜蜂的记忆只有5分钟,但整个蜂群的记忆有几十年,因为在这5分钟之内,一只蜜蜂的记忆传递给了其他蜜蜂。

养动物的“麻烦”

虫二:书中写到养动物的麻烦,我家养猫,有挺多麻烦的,例如到处掉毛或者晚上喵喵叫个不停。而洛伦茨跟那么多动物打交道,他的麻烦比我们大多了。

邓安庆:作者不喜欢不亲人的动物。

老余的爱人:他不是这个意思啦。

云中鸟:他所谓的麻烦和普通人理解的不一样,其实也是很有趣的事。我小时候养过很多,当他们做出意外的破坏性的事情时,会觉得非常神奇。动物会展示出自己的才能、特性,我养过很多动物,有虫、鸡、金丝熊、鸽子以及爬行类动物。虽然很累,但是值得,给青蛙抓蚊子。只要它们表现出自然的一面,就觉得很值得。

我还养过金丝熊,非常可爱,每天那只母的都会在各个屋子巡视一番,公的跟在她屁股后面。但是后来金丝熊越繁殖越多,家里没有办法养了,只好把他们放到花园里。)

老余:麻烦在于为了喂它们,又得养另一种动物。

月龙:我们进行野生动物救护的时候,蝙蝠冬天救下,春天才能放归。要给它们喂面包虫、大麦虫、蟋蟀、蝉等,要养整整一冬,食物还不能单一。

邓安庆:我想养动物的麻烦是一种甜蜜的麻烦,云中鸟有体会吗?比如动物非常依恋你的情况。

云中鸟:呵呵,我养的动物比较“原始”,也就是智慧较低,倒谈不上依恋,但是也有另一种收获。比如蟋蟀,幼虫→成虫→求偶→产卵,还发出叫声,这是一个生命的循环。当然,他们在野外的情况可能与家养有所不同,野外有很多危险。总之,我以自己的方法让它完成了生命周期,那种感觉很有意义。

养动物并不简单,有时候力不从心,找不到帮助,会想再也不养动物了;或者死掉了,一身阴影。

月龙:我们进行动物救助的时候,会有救不活的情况,会非常失望,但这很正常,这也是自然选择,就好像鸟儿会撞到建筑物一样。

关于生态缸

月龙帖子:生态缸的前世今生

月龙:洛伦茨讲的不是鱼市那种很漂亮的缸,他最喜欢的是最“土”那种,这也符合“让动物在最自然的环境中表达天性”的理念。曾经有人搞过“水草造景大赛”,把鱼缸弄得像山水画一样,但那并不适合鱼类生存,鱼喜欢扎草里,不喜欢太开阔的环境。同时,对鱼缸进行各种过滤也会使小鱼失去食物。生态缸里常用龙虱,龙虱的幼虫很常见,在奥森就可以找到。

书中有三刺鱼,北京有九刺鱼,它们喜欢很凉的水,多生活在溪流拐角处。要创造合适的生境才能让它们表达自己,水草放错了就不行。如果用水榕,九刺就不能搭窝。

我的缸里养着九刺,生态很平衡,看着不是特别清洁,其实水质很好。

动物的行为

邓安庆:看到书中第42页龙虱幼虫的捕食方式,给人感觉很可怕、残暴。蜻蜓幼虫捕食的时候快速推出一个舌头一样的东西,但那并不是舌头,而是变形的“下唇”。

月龙:无脊椎动物中捕食的很少(螳螂是个例外),一般只是遇到什么吃什么,皮皮虾就这样。

邓:台湾作家骆以军养螳螂,结果一缸面包虫把螳螂分吃了。

云:第45页写到蜻蜓变成成虫的过程很有意思,它的翅膀变硬,由折叠变成打开,它释放很大的压力排出一种速凝液进入翅脉细小的脉络中。

可乐:书中写到,两条雄性斗鱼相遇时会跳一种精彩的“战舞”。人类舞蹈是展示力量、速度、反应,斗鱼的舞蹈也许也有相似之处。老余:也许正因为雄性的主导行为是进攻,而雌性的主导行为是逃跑,二者结合,方有求偶。

虫二:近年来看到一些说法,简而言之就是说爱情其实是荷尔蒙的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而已。作为一个浪漫女生,一开始非常不能接受。现在觉得毫不违和,说爱情就是生物性的、就是化学反应,我觉得没什么。

结束后,大家在博物咖啡馆附近发现一家颇有特色的面馆,陈设着旧式嫁妆一样的洗脸架、脸盆等。大家开开心心地吃了一顿面,喝了店家自酿的果酒。今天真是精神物质都饱了!

PS:临走时,发现店门口养着一只中等大小的乌龟,云中鸟说根据它背上的花纹能判断公母,不过虫二听了半天还是晕了,最后只记得那是只女乌龟:)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