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的那些石头

司马道,直前方可见新修缮的双阙楼,再后为梁山主峰,帝陵所在。
司马道,直前方可见新修缮的双阙楼,再后为梁山主峰,帝陵所在。

行走乾陵,黄巢、温韬都未能启开的这片禁域,高宗武后依然安息其中。地下宫殿不能眼见,地上辉煌早已随风,于是最耐看的还是那些石刻们。想关中多故园,帝陵遍布畿辅,最盛者又莫过于汉唐。而今汉陵只余封土,古物遗存甚或只有毕沅乾隆立碑而已,惟唐陵仍有像生作陪,给后人留下了几许探访的趣味。

网上找的的老照片,朱雀门阙楼还是两土堆。
网上找的的老照片,朱雀门阙楼还是两土堆。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梁山山体为圆锥形石灰岩,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实际高度160多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上设阙楼,百姓称之为双乳峰。两峰之间有神道连通,又称司马道。【秦始皇始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故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两旁现有望柱一对,翼马、鸵鸟各一对,石马及控马石人五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十对,石碑两通。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阙楼后有宾王像六十一尊,石狮一对。

远观梁山南北三峰,是否像一个躺着的女人,俺觉得像。。
远观梁山南北三峰,是否像一个躺着的女人,俺觉得像。

梁山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登上山巅,气色晴好时,东望可见九嵕山即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南向可见太白、终南。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武后逝后,有大臣以为“卑者不宜动尊者,”建议为其另建一陵。但中宗还是命人启开墓门,将母亲和父亲高宗合葬入乾陵玄宫。是时长安至乾陵沿路人民,仍不知李唐已代武周。“皆云:武家葬其姑婆。”因而百姓至今名乾陵为姑婆陵。

望柱,或称华表,顶座为仰莲,上有石球。嗯,男人顶个球??
望柱,或称华表,顶座为仰莲,上有石球。嗯,男人顶个球?

神道,又称神路,是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华表又名恒表、和表【古时“华、恒、和”音同通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传说起于尧舜之世,其主要功用为“表识”【有人说表现了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好吧,直直的都是生殖崇拜】战国时代,已有在墓前“树表其上”的习俗,初时所树多为木柱,至东汉石质华表开始盛行,并渐行分化,衍生出今日的华表、录事的神道碑以及石像生前的石望柱三种形式。

石望柱源自华表,墓前树立石望柱作为神道的标志,在东汉时开始盛行。《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李贤注:“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识,谓之神道。”石望柱上常刻有“%@# ¥…&神道”字样,实即早期的神道碑,南朝特别是梁代曾留下很多神道石柱,历经风雨至今矗立。唐代自乾陵始,神道碑和望柱分离,石望柱渐成一种装饰石雕,并定制石像生前立石望柱以为开始,历代基本沿袭不改。

切,就那么一点儿。。
切,就那么一点儿。
双层方形基座、覆莲柱座、八棱柱身,底座、柱身还有线刻其上。
双层方形基座、覆莲柱座、八棱柱身,底座、柱身还有线刻其上。
翼马神兽,因此无性征。头上那个角稍不注意还真就给忽略了。
翼马神兽,因此无性征。头上那个角稍不注意还真就给忽略了。

石像生,又称翁仲,传说秦时有阮翁仲身高异常,兵守临洮声振匈奴,死后始皇帝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匈奴来使见之,以为翁仲犹存,逡巡不前。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此说始见于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来源,应该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 ‘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正义《汉书·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唐陵置石像生,自高宗、武后之乾陵始。太宗昭陵虽有昭陵六骏及番酋石像,但其性质乃志武功之用,与陵前石像生涵义不同。武后之父武士彟曾任荆州都督,武家因此可能对荆襄一带墓前所立石像生习俗有所了解,因而引用发展。

乾陵石像生之开首,是唐代独特的翼马,或说为天马,宋人称之为飞龙马,应即西域汗血宝马以及独角兽尤尼克斯神话的中国版演绎,富有浓郁的西方特色。全身石灰岩质,圆雕,马头筋骨坚实,鼻孔扩张,头顶长一角,两旁有翼,刻卷云纹浮雕,翅下肌肉块块凸出,有驾云奔腾之势,只稍稍有点大块头呆滞之感,表现出西土强悍豪放的特征。其下石座四面线刻花纹及狮象等动物纹饰,多已漫漶不清。

鸵鸟、石板、底座皆连为一体,是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
鸵鸟、石板、底座皆连为一体,是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

鸵鸟之浮雕像,亦始自唐代,或说为朱雀、鸾鸟,其实即鸵鸟,来自西域。唐王朝本有胡人血统,频繁交通西国,开边亦主西方,整个唐代社会对西域文化有着强烈的喜好。唐代长安城所谓之国际大都市,主要外来人员多为西方人口,故而西方文化中的狮子、鸵鸟、翼马诸形象接连进入中国,被立于陵前以表圣朝彰显。

此处之鸵鸟,石灰岩质浮雕,俱刻于石板之上,两鸟各损一腿,余皆完整,底层线刻花纹。《旧唐书·高宗纪上》曾载,高宗时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境内】曾“遣使献大鸟如驼,食铜铁,上遣献于昭陵。” 乾陵鸵鸟之设,也许即肇源于此。

嗯,马食人首。。控马人着团领窄袖袍,不知当年马缰是何制材。
嗯,马食人首。控马人着团领窄袖袍,不知当年马缰是何制材。

鸵鸟之后,有石马五对,其中控马人存者三对。依次排列在司马道两侧。马有鞍镫、笼头、饰物,自整块大石中雕出。控马人袖衣束带,双手置胸前作牵马状,人首皆已不存,周身多创有拦腰截断者,现用水泥等贴合。石马残损者亦多,往来民众时有骑乘磨损者,无人拦阻管理,盛唐之物渐成微屑。叹。

控马人腰间蹀躞带,貌似配有七事中之几件,已漫漶不可考。
控马人腰间蹀躞带,貌似配有七事中之几件,已漫漶不可考。
梳着中分的漂亮牝马,光从头部能看出性别不?
梳着中分的漂亮牝马,光从头部能看出性别不?
雄性石马性征,刻画较南朝石刻太过收敛,蛰伏小巧无气质。
雄性石马性征,刻画较南朝石刻太过收敛,蛰伏小巧无气质。
雌性石马性征,刻画粗糙,不过仍可以清晰辨认。
雌性石马性征,刻画粗糙,不过仍可以清晰辨认。
持剑中郎石人像之开首者,倒仆碎裂者解放后都予以了保护修缮。
持剑中郎石人像之开首者,倒仆碎裂者解放后都予以了保护修缮。

走过石马,迎面而来十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保存基本完好,通体石灰岩质圆雕像。石人像或称翁仲,是唐代侍卫武官的形象,称为中郎将或直阁将军。头戴平巾帻,腰束革带,宽袍大袖,双手拄剑于身前,并足恭立,脚着似靴,【唐制,靴,武官及卫官陪立大仗则服之。】蓄须直视,表情各异。

身上喷过保护液后,通体新灿,据说是某中日合作项目正在实验中。
身上喷过保护液后,通体新灿,据说是某中日合作项目正在实验中。
石像由唐至今近1300多年了,通体脆弱,多用铁条围箍加固。
石像由唐至今近1300多年了,通体脆弱,多用铁条围箍加固。
唐制:平巾帻,牛角簪,紫衫,白袍,靴,起梁带。武官尽服之。
唐制:平巾帻,牛角簪,紫衫,白袍,靴,起梁带。武官尽服之。
石像身着仪仗礼服,穿大袖衫,下着围裳或袍服,手持宝剑侍立。
石像身着仪仗礼服,穿大袖衫,下着围裳或袍服,手持宝剑侍立。
剑柄柄头如意云纹状,剑鞘数节,属于礼仪性的长剑。
剑柄柄头如意云纹状,剑鞘数节,属于礼仪性的长剑。
石像所着应为靴,可能为乌皮靴,衣纹褶皱刻画细致。
石像所着应为靴,可能为乌皮靴,衣纹褶皱刻画细致。
回望司马道,可见右乳峰上的阙楼,原只夯土遗存,现已整修一新。
回望司马道,可见右乳峰上的阙楼,原只夯土遗存,现已整修一新。
如此珍贵的石头,为什么不给安个玻璃罩啊,好多傻瓜都想摸一把。
如此珍贵的石头,为什么不给安个玻璃罩啊,好多傻瓜都想摸一把。

十对翁仲之后,朱雀门两阙楼之前有两通石碑。其中东侧一通为著名的无字碑,石灰岩质,一石雕成,高大雄浑。碑首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圭形碑额,方框篆额天空,不刻一字。东、西两侧线刻“升龙图”,云纹升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南侧】线刻“狮马图”,狮昂首怒目,马俯首就食。碑座其余三面皆漫漶不清。

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流传较广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以上说法其实都出自里巷稗史,据考古发现碑身原刻有3300多个方格,可知此碑原是打算刻文的。不铭一文,乃武则天以周更唐,其生平史迹让其子孙难以评说才是根本。毁之?那是亲娘。褒之,曾覆国祚。于是以我国政治文化中特有的历史遗留方式,予以留置而已。

有名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契丹小字与汉文小篆并列。
有名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契丹小字与汉文小篆并列。

唐人虽未铭文其上,无字碑而今却是文字满身,遗留有宋至明时历代游人题刻共四十二段,“到此一游”果然国粹。其中最有名者,是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刻于碑阳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记载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完颜杲,或说金睿宗完颜宗尧】狩猎至乾陵,见陵园破败,殿宇倾颓,“爰命有司,鸠工修饰。”此题记因留有极其少见的契丹小字刻文5行97字,弥足珍贵。

和小囡囡的对比,可见碑身之宽广硕大,真正之纪念碑。
和小囡囡的对比,可见碑身之宽广硕大,真正之纪念碑。
述圣纪碑,和欧式方尖碑有的一拼。田义墓墓碑原来也是仿古作品。
述圣纪碑,和欧式方尖碑有的一拼。田义墓墓碑原来也是仿古作品。

朱雀门外西阙楼前,立有唐高宗金字“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由其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共5500余字,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经千余年风剥雨蚀,文字斑驳,金屑脱落,现今只个别字的金迹尚在。碑身四方,用七块巨大的石料接成。碑座一节,碑身五节,以榫卯扣接,碑顶一节,俗称“七节碑”。明正德时已倒仆在地,近世复原。碑座四面线刻各种兽形纹,东、西、北侧花纹漫漶,南侧刻双獬豸、桃状壶门和缠枝卷叶纹。碑顶为庑殿式,屋檐四角各有一个石人,头顶斗拱,北边两角石人已毁。

大肚子力士,四肢残缺,但呲牙咧嘴使劲表情还是保留的很是完整。
大肚子力士,四肢残缺,但呲牙咧嘴使劲表情还是保留的很是完整。
大狮子,两腿加固铁圈儿,看着像蹲了禁闭似的。。囧 俺冤啊。。
大狮子,两腿加固铁圈儿,看着像蹲了禁闭似的。囧,俺冤啊。

陵墓石像生中有狮子,始自东汉,《水经注·滍水篇》记载,汉安邑长尹俭墓西有石庙,“庙前有两石阙,阙东有碑,阙南有二狮子相对。” 帝王陵前置石狮最早出现在北魏孝庄帝静陵,而自唐乾陵开始,狮子作为帝王陵前的主要石像生,开始成为定制。

唐代狮子石像生的产生,应该源自唐朝与西域联系的加深所致。唐之前,狮子虽有自西域进贡者,但多不易存活,留下的形象多仅有真实狮子的一部分特征,中原人对狮子形象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由此还产生了狻猊、貔貅等形似狮子的神兽形象出现。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日益繁盛,西域国家向李唐皇家进贡狮子的记载不绝史书,大唐禁苑中豢养的狮子让人们再也无需通过想象去臆测它的形象,唐代工匠也熟悉了狮子的体貌特征,塑造的艺术形象从此不再神秘。

乾陵原置有石狮四对八尊,分别位于内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之外,其中以朱雀门石狮最为引人注目。这两尊石狮为蹲式,皆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体量宏大。两尊石狮底座四周均有精美的线刻蔓草、祥云、瑞兽图案。狮子较为写实,昂首挺胸,身躯饱满,前肢粗硕,筋骨强壮。狮头巨大,毛发卷旋,身躯后蹲,稳坐如山,显示出封建王权的稳固和强大。

圆润、宽大的胸脯,富有弹性,体现了中国狮子石刻的逐渐成型。
圆润、宽大的胸脯,富有弹性,体现了中国狮子石刻的逐渐成型。
两侧石像皆无保护,游人可以任意触摸爬骑,越摸越光。。
两侧石像皆无保护,游人可以任意触摸爬骑,越摸越光。

宾王石像六十一尊,位于朱雀门阙楼之北,分东西两廊排列。东列二十九尊,西列三十二尊,皆石灰岩质,圆雕。关于它的设立,有说是参加高宗葬礼的番王,或说是谒陵吊唁客使,也有说是入侍宫禁的番王,为武则天刻立以彰威仪。其实正确解释应是唐中宗仿效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年在乾陵所立,其目的同样是为了阐扬高宗和武后的“徽烈”,并非神道石像生的组成部分。

石像旧称“蕃酋”像、“番臣”像,近世改为宾王像以示尊重。从其服饰和容貌分析,我推测唐人是以各国的实际地理位置来排列石像的,即东边石像最东侧应为朝鲜半岛或东北诸属国,由此而逐渐往西,至西边石像最西侧,则为最西边之波斯等国人。

东侧石像分东西四行站立,石人头全部被毁,有四尊身躯仅残存下半截,其中二十六尊身穿团领窄袖袍,右衽袍二十四尊,左衽袍两尊,双手拢袖胸前作抱笏状,笏已不存。腰革带,脚穿靴,腰间配有鞶囊或鱼袋。

蹀躞带上疑似刀子,手中笏板已空,看痕迹笏板可能为插入石条。
蹀躞带上疑似刀子,手中笏板已空,看痕迹笏板可能为插入石条。

六十一尊石像都没有头部,起先我以为是遭遇了昭陵一般的命运,民国年间被文物贩子贩卖出国所致。旁听导游,则有所谓嘉靖大地震震毁说,明初番国使者唆使村民击毁说,还有导游说是文革给砸毁的。现在各述中,以嘉靖大地震说比较“科学”盛传。不过我却以为很可能是百姓所致,不过却是与番使无关。因为在早在正德年间,就有游人感慨,蕃酋石人“仆竖相半,背有刻,皆剥落,不可读”的记载,同时期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也有提到石像倒落道旁的记述,可知在嘉靖大地震之前,石像损坏就很严重了。

而村民毁损石像生,则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自古民众多愚昧,常住陵墓前者,常将庄稼之低产或出现糟害等情况怪罪于石像生,于是往往陵墓前之石马、石羊最早遭到破坏,被砸毁嘴部甚至头部,意欲防止偷吃。其实陵墓多处草木茂盛之地,其中多禽兽蛰伏,就近耕地往往被其扰害是为常态,因而陵墓之食草类石像生往往被作为替罪者毁损严重。其次则有石人像之被毁,往往源自无知者之谣言,如明末之耶律楚材墓,【在今颐和园东门处】墓前石翁仲因为夜晚有萤火虫聚集头部,村民传言石像成精甚至吃食小儿,于是蜂起而将其头部砸毁。又有清东陵之陪葬王公墓,石像甚至有2000年后被砸毁头部者,缘系附近居民感觉石像正对自己家门,每天外出给人以压迫及恐惧感,妇女小孩多有惊吓而夜晚做噩梦者,故而肆行砸毁,而文保部门无能于此。

因上,我觉得这些石像之损毁原因,可能即如民间传说所述,在明初被村民因某种谣言而集体毁损,因而头部多有砸毁痕迹,以及有砸毁半截者,如若专业盗窃者则不可能如此劣手,地震则不可能如此齐整只毁人像头部,食草的石马少有被毁,因此也不可能是基于祸害庄稼。至于嘉靖大地震及之后的兵燹毁坏,则已为辅因而已,只是加速了石像的断裂破损。

因为“贪吃”,而被惨遭“灭口”的十三陵思陵门口的石羊。
因为“贪吃”,而被惨遭“灭口”的十三陵思陵门口的石羊。
此人着团领宽袖右衽袍,三袍相套,手持弓箭,应即东国来人。
此人着团领宽袖右衽袍,三袍相套,手持弓箭,应即东国来人。

东侧石像之东南角,有一尊穿团领宽袖右衽袍,袍身加襕,凡三重。左手持弓挂于左肩上,形象和东方朝鲜半岛之新罗、百济、高丽的官样服饰相似,【也像日本奈良、平安服饰,但日本非唐属国】据考证当时有百济王扶余隆、高丽王高藏、新罗王金法敏、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四人,可能在六十一像之中,此像可能即其中之一人。像之北部,尚有空位可排列三座石像,猜测可能原有四尊最东侧的唐代属国,如新罗、百济等属国石像建立于此,而今只剩此一尊遗世。

可见所着宽袖长袍,腰结束带,和他石像迥异。东国衣冠仅剩此尊。
可见所着宽袖长袍,腰结束带,和他石像迥异。东国衣冠仅剩此尊。
日本奈良时期文官礼服的复原蜡像。
日本奈良时期文官礼服的复原蜡像。
梁元帝《职贡图》及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中之百济使者。
梁元帝《职贡图》及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中之百济使者。
石像肚子大多微挺,不知显示富态还是爱喝酒,此像腹部横挂匕首。
石像肚子大多微挺,不知显示富态还是爱喝酒,此像腹部横挂匕首。
蹀躞带上挂着的应该是鞶囊吧,用来装印绶及各类杂物。
蹀躞带上挂着的应该是鞶囊吧,用来装印绶及各类杂物。
近处可以看见残损严重之石像,只剩底座、脚部石材或上半截。
近处可以看见残损严重之石像,只剩底座、脚部石材或上半截。

西侧石像三十二尊,亦分东西四行站立,其中二十九尊头部被毁;四尊仅残存下半截;两尊有头,残存半截;一尊不知下落,只剩底座残存。内二十七尊身穿团领窄袖袍,右衽袍二十二尊,左衽袍五尊,亦作抱笏状,皆腰束带脚穿靴,腰垂鞶囊等物件。

西侧末尾一像着翻领窄袖左衽袍,卷发八字胡,或即西域波斯首领。
西侧末尾一像着翻领窄袖左衽袍,卷发八字胡,或即西域波斯首领。
这尊较为完整,外穿翻领窄袖左衽袍,内着紧身团领衣,辫发胡人。
这尊较为完整,外穿翻领窄袖左衽袍,内着紧身团领衣,辫发胡人。
此像颧骨高耸,内着辫线盘领紧衣,应该是蒙古高原的民族形象。
此像颧骨高耸,内着辫线盘领紧衣,应该是蒙古高原的民族形象。
石像头梳十三条小辫,貌似以抹额裹缚,抹额本源自北方少数族。
石像头梳十三条小辫,貌似以抹额裹缚,抹额本源自北方少数族。
这尊也很突出,穿翻领窄袖袍,头戴风披即风帽,从风沙大处前来。
这尊也很突出,穿翻领窄袖袍,头戴风披即风帽,从风沙大处前来。
风帽,应该是这个形象。翻领,我再找找。。
风帽,应该是这个形象。翻领,我再找找。
章怀太子墓壁画,两个穿翻领襕袍的侍从,戴幞头巾子。
章怀太子墓壁画,两个穿翻领襕袍的侍从,戴幞头巾子。
章怀太子墓出土胡人陶俑,翻领窄袖袍扎系腰间,下身着长襦及裤。
章怀太子墓出土胡人陶俑,翻领窄袖袍扎系腰间,下身着长襦及裤。
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特勤为突厥官号,时吐火罗为西突厥属国。
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特勤为突厥官号,时吐火罗为西突厥属国。

六十一尊石像的每尊背部,都镌有该像名衔。随着日月流逝,文字逐渐缺损。北宋元祐年间,游师雄将所有名衔分刻四碑,以图永存。到元时,四碑只剩三碑,而且碑上文字也多漫漶,时人李好文将这三碑能看清的文字录于《长安志图》中,共得三十九名,后经历代研究考证,订正为三十六人。其中至今仍模糊可辨者有以下六尊:朱俱半国王斯陀勒、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吐火□□□□□□督阿史那忠节【即“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使□力贪汗□干【疑即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仙□□何□□延【即“播仙城主何伏帝延”】。

明显的蹀躞带,带板上的孔眼明晰可见,佩带的好像是鱼袋。
明显的蹀躞带,带板上的孔眼明晰可见,佩带的好像是鱼袋。
朱俱半国王斯陀勒。朱俱半,地在葱岭,其国中心约在今新疆叶城。
朱俱半国王斯陀勒。朱俱半,地在葱岭,其国中心约在今新疆叶城。
献殿遗址之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石碑一通,隶书。
献殿遗址之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石碑一通,隶书。
站立乾陵山巅,遥望双乳峰,真是贴切啊O__O"…
站立乾陵山巅,遥望双乳峰,真是贴切啊O__O"…
乡村小道,寻常野郊,却有盛唐旧础,阙楼夯土,感慨千年一促。
乡村小道,寻常野郊,却有盛唐旧础,阙楼夯土,感慨千年一促。

陵寝内城之玄武门即北门,有阙楼夯土堆残存,双阙相对。阙北设置六马,现仅存一对,其他或仅留基座。又有石狮,残损严重,看着像只石虎。据说青龙门和白虎门的石狮还较完整,然自朱雀而至玄武上下山皆脚力,走到此时已心有余而力不支,未能前去。

这货哪像个狮子。。连老虎都有点勉强,像个蜥蜴什么的。。
这货哪像个狮子?连老虎都有点勉强,像个蜥蜴什么的。
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只玄武门石马,狗尾巴草在四周放肆摇曳。
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只玄武门石马,狗尾巴草在四周放肆摇曳。
玄武门乾陵文保碑,一九八四年的旧物,这也可以算个文保物件了。
玄武门乾陵文保碑,一九八四年的旧物,这也可以算个文保物件了。
黄巢沟,可见一侧裸露出来的大片石头,四十万人挖掘所致。
黄巢沟,可见一侧裸露出来的大片石头,四十万人挖掘所致。

唐末动乱,黄巢因缺少军资,曾动用四十万将士盗挖乾陵,但因为军中没有专业的中国墓葬史研究人员,只是盲目的穿山挖掘,于是只是在梁山主峰西侧挖出一条四十余米深的大沟,却没有找到墓道口,黄巢无奈只好撤兵,这条深沟至今仍被称为“黄巢沟”。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此人堪称唐陵大盗,“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太宗昭陵即毁于此贼之手,其中“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也就是挖乾陵是遇到大风雨,众心恐惧这才放弃了盗掘。到了民国初年,又有西北军孙连仲部意图盗陵,用炸药四处爆破寻找墓道口,结果也是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眼看人心惶惶盗掘不成,孙连仲只好匆匆率部离开,乾陵方才免除了一场大祸。

回望司马道。然后走往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走死。。
回望司马道。然后走往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走死。
永泰公主墓前直阁将军石像,袍加下襕,双脚着舄,很明显。
永泰公主墓前直阁将军石像,袍加下襕,双脚着舄,很明显。
章怀太子墓石狮,螺旋状的鬣毛已具备了中国狮子的定式。
章怀太子墓石狮,螺旋状的鬣毛已具备了中国狮子的定式。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