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茶聊第9期:大地之上有棵树

许晨曦:大地之上有棵树

花椰菜:我们为什么总爱凝视大树

剪贴板01

我们为什么总爱凝视大树

文/花椰菜

自然笔记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花椰菜。

谢谢老余,也很感谢空错邀请我来做分享。

刚才许老师讲得内容我特别喜欢。这些内容其实是需要好好看看书来深化理解的。许老师看树,他是从微观的视角思考宏观的问题,微观是深入到树的木质部,看它们的年轮纹路,宏观是看到树木森林对自然、人类生活、气候乃至历史的影响,我想起来看过一本书就是《气候创造历史》。

许老师是科学理性的角度,那么我讲述的角度呢,可能就是比较感性了。如果从宇宙尺度看地球,我就是地球上一个很微小的小点,我这个个体,总是仰着头看树;我这个人类,对大地之上的树总是有很多的感情吧。所以,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就是,《我们为什么总爱凝视大树》。

PPT第1

今天我们这场分享的大主题,是《大地之上有棵树》,我想空错是不是因为我的书的名字有感而发呢。我的书《北方有棵树》,其实是写北京的自然和物候,但当然里面也写了一些树,可能我确实偏爱树,书里有一篇文章就是,《我爱那棵树,我和它情同骨肉》。

我想在北京生活,上下班所经过的街道,日常的行走,如果眼睛里面看不到树的话,我觉得人的心可能都是干枯的吧。就是这样一种心情,所幸这个世界上还有树。

空错跟我沟通的时候,他问我能不能讲讲树,他说他也非常喜欢树,就给我发了一个他的豆瓣相册的截屏:(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3046401/)。

PPT第2

他的相册名竟然就是《北京有棵树》,和我的书一字之差,真是很巧。空错的这个相册描述也很深情,他说,“树太重要了,于自然,于人文。阿南史代在《树之声》里介绍了很多很多古树,她对古树充满了爱。她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得真好:散落在北京各个角落的那些古老的树木——那些逝去时光的见证者,正是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追忆过去,寄怀未来。”

我一看忽然想起来,阿南史代的这本书,当年就是看了空错的这个相册,然后我就在孔夫子网也买了。

那么我的书名是怎么来的呢?我有一次在跟朋友聊书名时,他提到了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我忽然就觉得眼睛一闪光,我也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这几个字里面感觉有一种想象的空间,所以呢,我就借用了“有棵树”这个意象。这里的“树”可以是任何一棵让我们体会到美的树,树其实也是指代自然,是能让我们在繁重的生活里拥有一小会松驰和平静的自然。

PPT第3

我今天讲《我们为什么总爱凝视大树》,分四个部分讲:

1 小时候的树

2 古老的树

3 普通的树

4 一片小树林

一、小时候的树

我从小时候的树讲起,好像把镜头拉得有点太远了。但是我准备今天要讲的内容时,在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树,这种情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时,人一旦开始发问,大概不免就会追溯到小时候吧。

PPT第4

我是在新疆长大,我感觉挺特殊的一点是,我们是三线厂,在城市的边缘,离城市有20公里,厂区外就是戈壁荒野,附近有河流的支流经过。

这两张照片是前几年夏天我回乌鲁木齐,去鄯善库木塔格沙漠时路上所见,很像小时候的景象。新疆地大物博,出了城市,景观都是差不多的。

我感到这种自然环境就跟非洲的稀树大草原或者是北极苔原一样,当然没有那么绿,但同样是在或者严寒、或者干旱的环境中,树很难生长,也很稀有,有树矗立,就很可贵。

出了我们生活的区域,出了有人所在的这一片小小的绿洲,大地上就都是低矮的东西,是一些荒漠灌木,树很少,再往更远的地方眺望,茫茫四野就更荒芜了,天上的蓝和地上戈壁的土黄交握,地平线处是黑蓝的天山余脉山影,遥不可及。所以看到树就觉得很可亲,绿色的树线就是一个地标,意味着有人在此居住。

PPT第5

我那时并没有被灌输生态观、自然理念,但从生活中的所见,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感受到,树不是单纯地做为审美而存在,而是对生态环境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我们小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防风林,就像前一阵敦煌为了种葡萄砍伐了三北防护林。防护林有时是单一的一片杨树,有时是间种,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等,高矮错落,形成密不透风的一道“树墙”,保护着田地和厂区。

这两张照片是我前几年重回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拍的。国营厂改制之后,非常大的厂区,有着我们无数成长回忆的、我们的父辈奉献了一生的地方,就渐渐衰败了。已经成材的树木,因为无人照管也有死去的。

我现在想起来,我爸爸至今无论走到哪里也会赞叹一棵大树,可能我也是受他的一些影响。我们的防风林,就是他们那一辈人栽种下来的。小时候在林间玩,有很多野趣,树林里有许多爬行动物和鸟。

PPT第6

那时我家门口有个很大的足球场,足球场边缘有两排高大的银白杨树林,这是我小时候常常凝视的风景。

这张照片是夏天我在乌鲁木齐植物园拍的新疆杨。差不多是我小时候望向远处的样子。夏天就是总有骄阳的印象,绿看久了是黑的。

我印象中的春天总是有沙尘暴作为序曲,大风带着沙尘来,白天也几乎是黑的,沙尘持续两三天,渐渐平息下来之后,春天一下子就来了,速度快得也像风暴一样。

银白杨的树叶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树叶在风中哗啦哗啦地响,像河水流动的声音。银白杨的树叶背面是白色,风吹动树叶,就像白蝴蝶在绿色间翻飞,那个印象特别深刻。人在这样干燥的春风中跑,脸很快就会被吹黑。

那时候有些地方,就是以树命名的,比如有个地方就叫三棵树,现在地图还能查到。我想之所以以树的数量来命名地名,一定是因为在很早很早之前,那里的地理特征就只是有可数的几棵树吧。就是这样的一个又粗砺又寂寥的自然环境。

PPT第7

所以我始终对杨树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情。觉得看到的杨树都是“我的杨树”。

在北京看到的多是毛白杨,比如北海公园的北门有几排长得很壮观。奥森公园里也有许多笔直瘦挺的杨树,它们树冠紧闭向上,有青白的树皮和眼睛,好像是河北杨。

还有在沙河去观鸟时,在村庄看到的毛白杨荫蔽的道路。

PPT第8

北京秋天的杨树有时也会让我想到凡高的画。

凡·高画过很多树,他有一幅《白杨林荫道》(Avenue of Poplars,1884),这幅秋天的杨树,在乡间小道上,很简朴,有一种垂直的节奏感和强烈的空间感。他在日记里写过,“想象一下,就在那儿,有一条两边种满了高大白杨树的林荫道,树上还留着待落的秋叶。被修长的白杨树环绕,可以听到树上黄叶飘落的声音。(树木上的)一切都已经呈现出古铜色,那么美丽……”我想,他一定也经常凝视着眼前的杨树。有画评人(拉尔夫·斯基)解读这幅作品,“微妙的交叉线和清风扫落叶般的笔触”。看凡高画的杨树,就好像是我们见过的身边的杨树一样。

PPT第9

我后来在南植,也就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我喜欢把这里叫做南园,看到了我们新疆的银白杨和新疆杨,就感到特别亲切。

在我看来,新疆的杨树周身散发的气息还是跟别的杨树不一样。那就是新疆的气息呀,炎炎夏日,太阳很毒,人蔫蔫的,银白杨的树叶正面墨亮墨亮的,像是要被晒出油。

这两棵杨树在南园的同一片区域,相距有一段距离。新疆杨是银白杨的变种,它们都能长到30多米高。从这个对比照片也能直观地看出,新疆杨的树形直立向上、树皮青灰,银白杨树皮更加白亮、树干不直、基部裂纹多,而显得要粗糙一些。它们耐干旱和盐碱,抗风抗虫害能力都很强,是防风固沙、营造防护林的优良树种。

PPT第10

我好几年经过它们,直到2019年才忽然发现了它们各自树叶的特点。

那是秋天落叶时,走过左边的新疆杨时,发现地上的落叶有两种,一种是叶的背面有着厚厚的白绒毛、叶形为掌状3~5深裂,另一种背面则光滑无毛、叶形近圆形有着粗缺齿。回来细看资料,才知道叶背有白绒毛且掌裂的是萌枝和长枝叶,而叶背没有白绒毛的是短枝叶,并且,这个特点仅见雄株。

银白杨也同样有长枝叶和短枝叶的区别,不过银白杨的长枝叶(叶背白)裂得稍浅一些。《中国植物志》里描述说,银白杨的萌枝和长枝叶,幼时两面都有白色的绒毛,之后上面的绒毛会渐渐脱落。而且,银白杨短枝叶背面有白色绒毛隐隐保留着,虽然没有那么白。它的叶柄上也有白绒毛。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从落地的树叶里解读出这些早已就有的细枝末节,才算真正了解这两种挺拔伟岸地矗立在我小时候生活背景里的树。秋天也确实是观察树的好时机,落在地上的一切,都是通往树的线索。 ​​​​

二、古老的树

下面我讲第二部分,古老的树。

PPT第11

古老的树很容易就能够触动人。即使再迟钝的人,看到一棵沧桑的老树,脚步肯定都会为它停留吧。

我记得很多年前的冬天,我最早走在北京植物园里(也就是北植),看到一棵高大的悬铃木,树叶几乎落光了,冬天景象那么萧瑟,树就那么直白地把它一切展现在我眼前。最低处的枝条都高过头顶很多,侧枝水平地伸展,感到如此强健的生命力。

那时候可能是我的见识太少了吧,每当猛然看到这样的大树,都会非常喜悦,偶尔还会鼻子一酸,认为它们几乎拥有与人类同等的性灵。这样说好像有点矫情,但当时确实是这种心情。我感到我找不到最恰当的语言描述对它的感情。

曹雪芹故居外面,还有几棵非常老的国槐,这棵树干都中空了,靠着尚存的韧皮部来输送养分,维系着生命。

PPT第12

这是圆明园福海边一棵很老的洋白蜡,每年秋天洋白蜡是最早变色的,远望福海沿岸,只要在绿色中看到一抹黄,那必定是一棵洋白蜡。我第一年偶然见到它时,正是日落的时候,这棵本来就金黄的树又被镀上了一层金,实在太耀眼了,古老的树像是马上就要燃烧了。

我去年秋天已经是接连第三年去看它了。那一天有点轻霾,它庞大的树冠更像一团朦胧的云了,也像滚滚的浪。我也在想,我去看它有什么意义呢,每年它变黄都跟上一年一样,跟许多个上一年也一样。

PPT第13

然而,好像在秋天才能看到树的老灵魂。看过几棵惦念的树的秋色,好像接下来的年尾才能过踏实。一周之后,洋白蜡就会决然地舍弃掉这一身浓密的碎叶,快得也令人感慨。风吹来,落叶纷纷,就像那句诗,“黄金在天空舞蹈”。

PPT第14

有一年10月我去阳台山的法海寺看明代壁画,穿过天王庙走入第二进院落,在大雄宝殿前,忽然看到两棵白皮松。我其实不太喜欢把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附会在植物身上,但那一刻,实在觉得它们太像两位垂然站立的清矍长者了,它们好像洞晓世间一切。我这才知道它们也是京城名松、镇寺之宝,一千多年前建寺时,就矗立于此,树干年轻时期的迷彩色已经完全褪去,变成斑驳的灰白。仰头望树,就像是在膜拜。

PPT第15

像这样深感震动的古树,还有五塔寺的两棵银杏。那年秋天去看时,还是看到年高的豆瓣广播。她说就在城市里这么近的地方就有这么好看又古老的银杏树。我就赶快趁中午时间跑去看了。

我刚一进去五塔寺(真觉寺),这两棵古银杏就这样猛然出现在我眼前,真是光芒万丈的感觉,顿时作为人就感到哑口无言。我远远地站着,也不想先拍照,也不想再往前走,好像什么也不能做,除了就这样注视它们,在心里慨叹。

PPT第16

城市已经把寺庙的占地蚕食得很小了,但是这两棵树矗立在这里,却格外有一种很阔大的空间感。这自然是树的高度使得视觉在垂直方向有了延伸的缘故,但不止于此,这种阔大,还是因为古树所散发出的一种从容安定的气场。这样气场大概就是“时间”沉淀而成的。两棵树都与金刚宝座塔同龄,有近600年的树龄了。城市在变化,它们始终在这里,周围现代性好像与它们无关,它们身上所流逝的时间,只属于自己。

后来我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网站上查到,这两棵古银杏都是雌树。它们结果有大年和小年之分,2018年我去看的那年就完全没有结果,2019年则是大年,硕果累累,密密麻麻。两棵树黄得有先后,是因为养护和小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关。

PPT第17

大觉寺的银杏树也是很有名气的,秋天走进院落,有一种很强烈的被黄光笼罩的感觉。

这是树龄有1000多年的老树了。我就总想用“滂沱”来形容它庞大的树体,胸径8米,强健的树身披挂着纷纷碎叶,散发着无形的力量。这棵银杏树总是让我想到建筑,拍摄它时,也觉得像拍建筑,会思考着它的结构,局部的线条和平面,内部的立体空间和延伸,与环境屋脊的呼应等等。而它又比建筑还要复杂一层,它有生命,有四季,它在风中响动;它感应着光,也被光塑造;它有生长,有衰落,顶冠树脉缺失,而树根孽生出的枝条,已经长成可观的小树,没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就横向舒展。

PPT第18

旁边是一棵雌树,落叶稍早,与雄树的壮阔之感截然不同,孽生枝条几乎快要与主枝等高,笔直而相簇如林。

树实在太大了,目光就是一寸寸地看,从各种角度感受一棵大树。我在这里并没有感受到树所在的场所附加在它们身上的宗教性,而仅仅是它们作为单纯的树,所具有的力量和庄严感。

北京像这样的古树很多,它们也比较特别,是栽种在寺庙和皇家园林里,自然也被养护得很好。我在看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这本书时,他在书里,也提到,“庙宇、神龛和富人墓地,这些神圣的场所多在大树浓荫下,这些树种有许多在这些宗教圣地外已很稀少。世人多不清楚宗教团体对保存许多树种作出的巨大贡献。银杏树的存在是这种善意保护的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日本的部分地区,这种极其美丽的乔木总是和寺庙、圣祠、宫殿及富人的庭园结合在一起。”

PPT第19

古老的树具有神性,有一本人类学著作《金枝》,作者弗雷泽就写了许多人们在久远的年代对大树的崇拜。神灵栖居在大树上,人们崇拜树神,向浓荫覆被的老树祈求福佑,树皮也被摘取下来,当作护身符。

阅读西方自然书籍时,有时会看到德鲁伊教。德鲁伊教被认为是欧洲凯尔特人和高卢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是在基督教之前。德鲁伊(Druid)是神职人员,他们在森林里居住,擅长运用草药进行医疗,橡果是他们崇拜的圣物,德鲁伊这个单词的原意是“熟悉橡树的人”。右边这张图是他们祭祀的场所就在森林里的老橡树下。左边这张图是人们在摘取橡树上的槲寄生。

英国有部电影《柳条人》里涉及到这个背景,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PPT第20

说回到开篇时我提到的阿南史代和她的《树之声》。阿南史代是外交官的夫人,在北京曾陆续生活过十多年。她的初衷原本是研究北京的庙宇,当她寻找古庙时,发现常常是一些古树指引着她找到那里。从2001年起,她开始调查搜集古树的资料,2007年才成书。按照北京的区县分类,每棵古树配以简短的一段文字。阿南史代时常与大树合影,也捕捉到人们走在树下的一瞬。翻看这本书总是有冲动,想跟随她的足迹,一一去寻访这些大树。

我们常常在古村落的村口,就能看到有一棵庄严挺拔的老树。大树就是一个村庄的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我想起在黄山西递村时,村口也有一棵很老的悬铃木,傍晚村民们就都会聚焦到树下的空地上消夏,树下的空间就自发地成为村里的一个公共空间。南方村落里许多老榕树都是吉祥物,被挂上祈福的红布条。

三、普通的树

PPT第21

接下来我说说生活中普通的树。我想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半径内,都有特别喜欢的某些树吧。我也是同样的,有时候北京街道上的自然绿化并不怎么好,所以走在路上,我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在求索,总是在看树,所以也拍下来许多路上的树。这些树和当时的场景、我的心情,都被定格下来,让我时常在心里回味。

这是每天回家出地铁时的国槐。傍晚有时能有好看的夕阳,日暮时,这个时候明亮的金星刚刚显现。后来因为修路扩建,这条主路上的所有树都移走了,我以前经常在路边看云景天象,看视野里的树线,没有了树,只有干巴巴的建筑,从此我就很少站在路边看风景了。

PPT第22

这张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桑拿天,我从办公室出来去坐车,看到一棵笔直的臭椿树,一栋老楼,一弯半月,几个亮灯的小窗,是一个很寻常的景象,可也觉很好看,看到这样的一幕,也不觉得那么燥热了。我记得很清楚,那两天Ent写了一篇地球上最后一棵伍德苏铁的小文被转发很多,我当时看到这棵臭椿树,就觉得任何一棵没有传奇身世的树,都是好看的啊。

PPT第23

我还很喜欢一幕,也是夏天里,下班早,我去离得比较近的农展馆,想去看看傍晚会有些什么鸟。也没有看到什么,离开时看到西边的天空,就像油画一样的质感,有淡淡的云,云层背后是温柔和煦的夕阳。就在远处那一排树上,传来四声杜鹃的叫声,但不见踪影,这是那年夏天我听到的第一声杜鹃。

PPT第24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栾树,栾树在哪里都好看。它的花期那么长,几乎可以开一整个夏天,同一棵树上有的枝条已经结了蒴果,还有新的花序在绽放。它的圆锥花序就像黄色的烟花,落花时树下也是柔黄的一片,我们可以假装它是南方的桂花树。

到了秋天可以看出栾树树形的特点,长得非常高,却也并不粗壮。主干颜色是深棕褐色,常常好多棵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整齐的舒展之态,枝条是微微的蜿蜒曲折,像水流潺潺,在头顶交织出一片柔软的天蓬。我们今天海报上的照片便是这棵百望山的栾树片。我前后两年在百望山的同一地方拍过这些栾树,可以看到树叶落尽后,清晰而骨感的线条,极强烈地显现在冬季的天空里,细细绒绒的小枝像毛细血管,像是仍然从严寒的空气中为大树汲取着养分。

PPT第25

还有许多好看的普通的树。如果光照和气温合适,丝棉木的树叶褪去叶绿素呈现出红色时,简直就像是南方的乌桕树一样,它们俩可以比美。

漆树科的树在秋天也非常好看。我们大都留心找黄栌的红叶,但其实黄连木、青麸杨的树形、叶形,树叶深深的脉络以及秋天变色时也都很好看。

PPT第26

在大自然中走得久了,有时候我会觉得树木生发出树叶的早春就像它们即将落完树叶的深秋,反过来在深秋的时候,天气和色彩也恍惚感到像在早春。

比如这棵大椴树,秋天渐渐开始摆脱树叶,看上去轻松透气了许多。这让我想到了它春天刚刚萌生绿叶的样子,同样是疏落的碎叶纷纷扬扬。我当时就觉得它像是一只大鸟,重新披挂上一身轻盈的羽毛,只不过春天的绿羽换成了深秋的黄羽。

PPT第27

北方冬季的树影,也总是吸引着人的目光。可以看到树有无数种形态,刚毅、柔韧、蜿蜒,遒劲⋯⋯冬天虽然很萧瑟,它的有些面向也是令人喜欢的:简约,开阔。冬天所有的树都显形了。树的线条清晰,也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

PPT第28

刺槐比起国槐,树冠是稍稍收紧一些的,它的小枝显得刺芽芽的,有点像狼牙棒,那是荚果都掉落后留下的果梗。

元宝槭的树冠是非常优美舒展的,它的小枝分布匀称,也留有许多果梗,但很疏松,是细细绒绒的感觉。我发现冬天来的燕雀特别喜欢吃它的翅果。

柳树,小枝条很细且密,想到它披挂着那么多叶片,就可以对应起来了。

PPT第29

过年前天气很好的时候站在景山上望远,在北面看到松柏间有一排灰白的树线非常醒目。

PPT第30

白玉兰的枝条则显得很刚硬,把天空切割成有棱有角的几何构图。它和毛泡桐的花芽都是在冬天非常强烈的存在。实际上树的花芽自上一年夏天就开始准备了。

PPT第31

这个是1月末时的‘品霞’桃,新枝都长出很长了,还有很多花芽。

冬天在树上能看到许多树的新芽,还有叶痕,当年的新枝等等信息。我以前每次到了秋天总觉得是在跟树暂时告别,后来发现其实冬天也依旧能继续看树。看到它们努力又坚韧的生长,觉得冬天也不是萧瑟的,冬天我们与许多的生命在一起。

PPT第32

我们看树,当然也不只是欣赏树的轮廓,或者只看到它秋天变色的树叶。树有无数多的细节,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让我们走不动路。

比如我感到悬铃木是一个自我特别丰富的树。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年的2、3月时,悬铃木挂了一冬的聚合球果,总是看起来更胖、更松动了。我觉得可能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和热量增强,它的瘦果开始变得更加干燥蓬松,准备传播种子了。

中图是4月初,悬铃木花叶萌发了。可以看出,一个枝条上所携带的信息如此复杂,去年秋天的果实、雌花、雄花、新叶、托叶、芽鳞片,细细簇簇,纷繁复杂。

右图是一棵巨大悬铃木下,可以看到树下也有许多细节。失去了叶片的叶梗,每个末端都有个像小罩子般的内凹空间,这个小罩子在未离开树之前,就一直保护着里面生长着的新芽。散播完种子的球状果托,上面的网格就是曾经一个个种子聚合过的痕迹。

PPT第33

我们再来看看细节。悬铃木是雌雄同株异花,都是球形的头状花序。

左上图可以看出雄花球的数量明显多于雌花球。雌花球往往在小枝条的先端,颜色红艳,那是无数红色花柱聚集的色彩。

右上图是雌花球变大了一些,红色也变淡了,这是它接受了授粉的状态。而与此同时,雄花球却没有生长。

左下图是雄花释放完花粉,变得干燥了,开始一朵朵(粒粒)地脱离球状花托。

右下图是地面上淡淡铺了一层鹅黄,都是无柄的雄花。

PPT第34

雪松是在11月开“花”的,在花粉成熟的时候,竟然将长椅都铺上淡黄的一层,摇动枝条还能看到花粉在眼前飞散。散播完花粉的雄球花掉落在树下,干燥开裂,可以观察到里面曾经附着着花粉囊的鳞片层层叠叠。

在脚下的松针地毯上,也可以找到雪松种子,有很多都是埋在鳞片下面,并且,因为形状是尖锐的倒三角形,几乎每个种子都像一枚落地的飞镖,斜插进草丛。逆光看过去,颜色橙亮的种翅,到处都在标记着“飞镖”的位置,一拉就能把种子拉出来,可见种子聪明的传播策略——能很轻松地就扎根于大地。

PPT第35

冬季干燥,雪松球果的鳞片很快便从底部开始分散剥离,留下尖端的一朵玫瑰花。鳞片单看也很精美。有的鳞片从顶端开散,结果变成一个小陀螺。

PPT第36

秋天也会忍不住捡一些好看的种子和果实回来。收集一点树叶和种子,其实是野外观察的延续,同属不同种之间,叶形的差别、种子结构,以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它们的尺寸大小,比在树上时能够感受得更直观。

这是我去年看到的4种皂荚属和肥皂荚属树木的荚果和种子的对比。这样对比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来它们的区别。

右图是槲树、槲栎和蒙古栎的叶片对比。

PPT第37

四照花的果子晾在窗台上,想看看种子是怎样嵌在聚合果里的,于是捏开,果肉已经干燥成渣了,然后看到白色的小种子和一个活波的白幼虫蠕动着。后来过了一阵发现窗台上有一只死去的蝇,可能就是幼虫孵化的,有豆瓣友邻告诉我是实蝇,每年的11月左右它们就大量出现了。

PPT第38

捡回来的橡果是最容易看到虫子的。它们中有许多都被栗实象鼻虫在里面产卵了。放在窗台上晾晒,夜深人静时,就能听到幼虫开始咔嗤咔嗤咬破果壳的声音。然后也有一只更肥胖的白幼虫出现了……查资料看,栗食象鼻虫的速生期是种子落地以后,以老熟幼虫在土里越冬,6月份化蛹,8月上旬成虫陆续出土,上树啃食嫩枝、橡果以吸取营养,并在里面产卵。

PPT第39

经常在种子中看到幼虫,还有冬天鸟类采食树木的裸芽和宿存的果实,就会很感谢大树。

比如我有一年春天在一片山花山碧桃和紫叶李树林中看到了一串银喉长尾山雀宝宝,深感幸福。它们的父母在繁忙地捉虫回来,我看的那一个小时里,它们完全没有停歇,非常辛苦。第二年春天再次走到这里,虽然没有再看见雏鸟,但看着这一片能够供养许多鸟类的桃林,心里的感受就很不一样了。

这就是大树的“付费系统”——树付出一部分果实和种子,让鸟类可以帮它传播种子;虫产卵在果实中,鸟来年就可以吃虫子,在繁殖期用虫子喂养雏鸟。这就是世间的共生关系。

PPT第40

还可以观看树皮看到它们的差别。我拍了很多树皮的纹路,也反映着树的特性。说起来就没完了,我这部分就先不讲了。

四、一片小树林

PPT第41

最后我想讲一片小树林。这是我称之为玉兰山谷的地方,其实就是植物园的一片玉兰林。我以前以为就是一片杂树林,从没有好好走过。这片树林在去年给了我很多观察的乐趣,也让我的生活变得很丰富。

PPT第42

3月的时候我来这里看望春玉兰。望春玉兰的花期几乎比山桃还要早。那个时候山桃才零星地开了几树。然后发现有好几种望春玉兰。看植物园的公谷众号,这里还有武当玉兰、黄山玉兰等等。今年可以再去找找。

右边这种望春玉兰很像郁金香,它的树形也很特别,侧枝很矮,几乎垂地。我不太敢确实,实在忍不住了,就问马二老师,得到了确定的答案。

PPT第43

过了半个月,我又惦记着来,看到了两棵星花玉兰,已经快开到尾声了,然而我很满足。

4月中旬,往树林更深处走,意外地又遇到几棵刚刚开花的黄鸟玉兰。黄鸟玉兰开花的时候,叶子已经长出来了许多,花色比起相对常见些的飞黄玉兰,是黄绿色,像绿玉一样在绿叶间。树上还有很多花芽,还能开半个月的样子,花期很长。

PPT第44

我还意外看到有许多高大的鹅掌楸,几乎棵棵都有矮枝低垂,缀着坚实的花芽。鹅掌楸的花叶混合芽很繁复,从正上方望下去,层层叠叠淡黄的托叶,就像一朵莲花花瓣。我轻轻碰了一下花芽最顶端的一对托叶,它们忽然“嘭”地一下打开了,然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这两片托叶的里面,竟然是水润潮湿的。

这个时候树林里是早春的气息,一层薄绿像烟霭一样,四面八方散发出的各种香气,不只是花香,还有脚面的青草、幼叶的清香。小小一片野草地,双脚附近就有绢毛匍匐委陵菜、夏至草、附地菜、二月蓝、地黄、点地梅……

PPT第45

4月下旬,鹅掌楸开花了,大风吹落了一些花朵和带叶子的小枝条,地上许多细节,不止是花瓣,还有包裹过花芽的鳞片(宽卵形)、已经枯褐的托叶(窄卵形)、去年的木质空果托、翅果聚合的尖轴⋯⋯这些都是树脱落掉的生长之物。

草地上的野花随着春天的进程在变换主角,这一季是泥糊菜、白车轴草、大花野豌豆、抱茎小苦荬、糙叶黄芪等,在更偏僻的地方,还有一丛丛的乳浆大戟。

PPT第46

再接着,绿色更深了一层。我在这里还看到了一只黄喉鹀,时隔三年后第二次再见了。它稳稳地停在树枝上好一会儿,在高空“biu”地排放了一下,然后便飞走了。

林中还有许多的小鹀,细微又短促的“zen-zen”声,带着金属亮色,像针尖蹭了一下银器,非常好辨识。

灰头绿啄木鸟在毛泡桐几乎叫了一个月,不禁忧虑它什么时候能呼唤来伴侣。这个时候柳莺也多起来了,到处都是它们甜美的潺潺曲音。白头鹎和黑头䴓的鸣叫也更活跃了。背后再远一些的林深处,是戴胜像发电报般三音节的鸣声,“嘟嘟嘟-嘟嘟嘟”,这个声音也是空寂的声音。噪鹃也来了,是一声接一声的“嗷~~嗷~~”。

PPT第47

来过这片树林多次以后,站在早春曾经遥望的这个地方,眼前的土黄色被绿色接管了,好像所有的绿都在地表汇聚成流。但我发现树林中的每个个体也并没有消失。从逆光轮廓分明的树形中,我忽然能认出这些树了,就像顿悟一样。

耸立在最高峰的是鹅掌楸,毛泡桐树冠松散,玉兰树是圆润的,还有开花的梓树,前景的几棵刺槐。

沉浸在树林中,再出来,我对空间的理解忽然就这样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了整体。我感到我就像一只猛禽,对自己的领地已经很熟悉了。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没有树,就没有这一切,也没有我的感受,也不会有人存在这个世界上吧。所以,我们人类和树也是共生的关系。要爱它们,不要伤害它们。

谢谢大家。

- --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